夏朝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但它留下了很多未解的谜团。虽然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二里头文化遗址,且这个文化在考古学上比商朝的文化更早,但由于缺乏直接的文字证据,专家们仍然没有得出确定结论。
直到今天,仍有学者对夏朝遗址的位置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夏朝应当位于甘肃和青海一带,有的认为夏朝的都城可能在晋南或陕北的石峁,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三星堆的遗址就是夏朝的遗存。然而,无论从时间、地域,还是从二里头文化展现出的广泛王权的特点来看,都与夏朝的描述非常契合,而甘肃、青海等地迄今为止未发现任何直接与夏文化相关的考古证据。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山西晋南的二里头东下冯类型文化,时间上略晚于二里头文化。因此,晋南的“夏墟”更可能是夏朝灭亡后,夏桀逃亡时的地方,或者是夏朝遗民北逃时遗留下的旧称。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曾总结过,“地以大小为名,原有对称之意,故地称小,新迁称大”,所以山西地区才多有“夏墟”这样的地名。
分子人类学家曾通过比对二里头出土的古人类骨骼的线粒体DNA,发现二里头的居民与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的汉族人有着非常相似的遗传关系,证明夏朝灭亡后,确实有很多夏朝的遗民逃入了山西,甚至更西北的地方。
至于三星堆,考古学家通过对其祭祀坑的年代分析,认为三星堆的遗址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31年到公元前1012年之间,也就是商朝晚期到西周初期。而三星堆文化的时间框架跨越了二里头文化的二期(公元前1680年到公元前1610年)至西周初期。因为在三星堆遗址早期的文化层中,出土了许多二里头二期的典型器物,如陶盉,而这种酒器的形式在中原地区已有长时间的发展脉络,但在成都平原却是突然出现的,这就决定了三星堆文化的时间上限必然晚于二里头文化。因此,三星堆文化不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相反,三星堆文化应当是夏遗民与巴蜀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化,且夏遗民掌握着宗教祭祀的权力。在夏朝灭亡后,随着牙璋的衰落,三星堆的牙璋逐渐变得更加复杂,甚至由原本的玉器发展成了铜制、金制,成为三星堆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祭祀器物。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作为夏文化代表的二里头文化,还是三星堆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没有文字。至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符号仅有20多种,而且大部分刻在大口尊的内口沿上,而三星堆遗址发现的符号也只有7个。这些符号无法连成句子,也不能普遍使用,因此不能算作真正的文字。
此外,匈奴这个与夏文化有紧密关系的草原政权,同样没有发现文字。据《史记》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括地谱》也提到:“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中国谓之匈奴。”很多人认为“匈奴是夏朝后裔”只是司马迁的附会,但随着考古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匈奴的确可能与夏朝有某种联系。
例如,匈奴墓葬中常见的圜形器,与夏朝同宗伯国昆吾的器物非常相似。昆吾遗址位于山西、陕北、内蒙古中南部,这些地方正是夏朝北迁的路线之一。而在蒙古草原地区出土的匈奴墓葬中,也发现了大量的圆腹罐,这些陶器与夏朝的随葬习俗非常相似,夏文化也被称作“罐文化”。
另外,在内蒙古的朱开沟遗址中,发现了与二里头遗址类似的建筑样式和圆腹罐,甚至在喀喇沁旗和赤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也出土了具有明显二里头文化特征的陶器。
匈奴虽是游牧民族,但他们祭祖时会专门建立城市,蒙古国考古发现的高瓦—道布古城,具有明显的宗庙性质,建筑风格与二里头的宗庙遗风非常相似。匈奴的祭祀礼仪也延续了古代华夏的传统,例如死者的葬礼中,棺椁不封不树,这些习俗与古代华夏的礼仪十分相似。
虽然这些证据不能完全证明匈奴就是夏朝的后裔,但至少说明夏朝灭亡后,夏遗民将二里头文化带入了草原,深刻影响了匈奴的上层文化。
二里头、三星堆和匈奴都拥有发达的青铜文化,但它们都没有文字。那么,为什么与夏朝有关的文明却展现出这样独特的面貌呢?难道夏文化本身就是没有文字的文化吗?
或许,埃及的考古发现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拉希德村挖出了一块黑色玄武岩石碑,上面刻着三种不同的文字,后来被称为罗塞塔石碑。商博良通过对这块石碑的研究,破译了石碑的内容。石碑的文字分别是古埃及象形文、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表达的是同一内容。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夏朝是否也像古埃及一样,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使用不同的文字呢?商朝的甲骨文是祭祀用的文字,它不同于商朝的日常书写系统。甲骨文直到晚清才被发现,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记录了商王世系,并且甲骨文的内容与古代的史料高度一致。
商朝的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金文和甲骨文的差异表明,古人会根据用途选择不同的文字形式。同样,夏朝可能也有专门用于祭祀的文字系统,但由于独特的祭祀文化,夏朝的这种文字没有流传下来。
另外,在陶寺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类似甲骨文的成熟文字,这些文字与现代汉字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夏文化的陶寺文化已经出现了文字,那么作为更发达的青铜文化,夏文化同样应该有文字,只不过由于祭祀文化的特殊性,这些文字并未得以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