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的封建礼仪大概是:君命臣死,臣子不得不死;父命子亡,子女不能违抗。
但事实上,封建礼仪的核心并不是这种生死攸关的命令,而是“谁的权力大,谁就有话语权”。
你以为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是为了对付李建成?
其实,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针对的对象真正是李渊。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谁能成为太子其实取决于李渊的选择。李建成之所以能当太子,是因为李渊支持了他。李渊当时的目标是维持现有的权力格局:让李建成继续当太子,李世民继续当秦王和天策上将,而他自己则继续做皇帝。
然而,在这个格局里,最不满意的其实是李世民。
李渊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为建立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作为开国皇帝,他应该享受最崇高的待遇。可李世民却依然只是秦王,天策上将。即便李世民心甘情愿,但他手下的许多文臣武将可不这样想。
有句笑话说:“唐朝的开国功臣,全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
这虽然是玩笑话,但也有几分道理。
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有一大批文臣武将。文臣方面,像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等十八学士都在其中;武将方面,则有长孙无忌、李孝恭、尉迟敬德、李靖等人,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重要支持者。如果李世民能够成为皇帝,他们的待遇也会更好。因此,这些人无论是出于主观愿望还是客观原因,都希望李世民能够发动政变,除掉太子李建成,让李世民成为太子。
要除掉李世民的最大障碍就是李渊。
因此,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的首要任务是控制李渊,然后才能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下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李世民策反了宫中的禁军,得到了禁军的支持,这样就等于控制了皇帝。当尉迟敬德身穿铠甲,手持长矛闯入皇宫,直接来到李渊面前时,政变的性质也就注定了。
此时的李渊,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自由。他如果敢反抗,立刻就会被软禁起来,李世民便会趁机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以李渊的名义下诏,任命李世民为太子。
只要李渊被控制,李世民的政变就几乎成功了90%。
李世民为什么能够轻松控制李渊?
李世民长期在外带兵打仗,而且战功赫赫,在军中的威望非常高。唐朝的绝大多数将领都是李世民的部将,和他一起作战过。宫中的禁军将领也倾向于支持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掌握了兵权,李渊作为皇帝也无法与之抗衡。
那么,为什么李渊没有提前赐死李世民?
因为李渊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李世民17岁时就跟随父亲李渊协助隋炀帝脱困,18岁就带领精锐骑兵深入敌阵营救李渊,并大破敌军,19岁时便开始筹划起义反隋。李世民的勇武和才智,早早显示出他的雄心壮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世民比李渊更有远见和抱负,野心也更大。
李建成
李渊即使想赐死李世民,也根本做不到。
李世民19岁时就开始招揽人才,豢养宾客,早早聚集了一批追随者。如果李渊想要处死李世民,李世民必然会反抗,而不是选择自杀。反过来,李渊可能会失败,甚至有可能被李世民推翻。但李世民也不会对李渊下手,因为他们毕竟是父子。
如果李渊真的提前赐死了李世民,那唐朝统一的大计便无法实现,李渊也就不可能称帝。
如果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动手,那么李世民的反抗将更加激烈,李渊依然不得不退位。最终,李渊的命运还是会像历史所记载的一样,被迫退位,结束他的帝王生涯。
李渊作为开国之君,最后却不得不退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