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可以说是刘备一生中的“滑铁卢”之战。
公元220年,关羽率兵攻打樊城时,原本是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却被孙权背信弃义。孙权派遣谋士吕蒙暗中夺取了荆州。吕蒙通过怀柔政策,逐渐瓦解了关羽在荆州的兵力和人心,最终成功将关羽俘获。被捕后,孙权无视姻亲关系,亲手处死了关羽。这一残酷的事实激起了刘备的极大愤怒。为报关羽之仇、夺回荆州,刘备完成了登基大典后,便与张飞一同起兵讨伐东吴。此次讨伐东吴,刘备随身携带了三位谋士和十位将领。但这些谋士和将领的能力如何?为何会败给陆逊?下面细细分析。
一、三位谋士
首先是马良。马良是马家五兄弟中最为出色的一位,素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之称。其弟马谡名声也很大,颇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将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的任务交给了马谡,然而马谡固守书本,不顾实际情况,选在山上扎营,结果被曹魏名将张郃切断水源,最终败北,导致北伐失败,诸葛亮无奈挥泪斩马谡。相比之下,马良能力更为出众,刘备称帝后任命他为侍中。刘备讨伐东吴时,派马良前往武陵地区,劝说五溪蛮族归顺蜀汉。据史书记载,马良“文经勤类”,擅长处理政务,军事谋划则不够强,最多算是二流谋士。而陆逊则被称为“社稷之臣”,是堪比诸葛亮的军事家。马良的计谋根本无法与陆逊相抗衡,败北在所难免。最终,夷陵之战后,马良战死。
第二位谋士是程畿,官至从事祭酒,属于二流谋臣。在夷陵之战中,他对刘备的帮助有限。但在刘备败退时,程畿表现出了难得的气节。当陆逊乘胜追击,火烧连营,蜀军溃败四散逃窜时,程畿豪言:“我在军中,从未临阵逃跑,天子处境危险,我怎能退缩?”他坚守阵地,苦战到底,最终战死沙场。
刘备此次东征仅带了两位谋士,均属二流谋士,难以与陆逊抗衡。事实上,刘备麾下曾有四位一流谋士可以匹敌陆逊,但他们或已离世或未能随军。徐庶因救母被迫投奔曹魏,庞统入川作战时战死,法正辅助刘备攻占汉中后病逝,诸葛亮则极力反对刘备伐吴,肩负镇守益州、治理国家重任,无法随行。
二、十位大将
第一位是黄权,蜀汉名将。夷陵之战期间,他曾建议刘备让他担任先锋,试探吴军虚实,而刘备却拒绝,担心曹操趁机偷袭,安排黄权镇守江北防线。刘备败北后,黄权退路被东吴切断,既无法撤回蜀中,也不愿投降东吴,最终率部投降曹魏。
第二位是辅匡,跟随刘备入川作战,攻克益州后被任命为巴郡太守。221年随刘备伐吴,任别督与吴军对峙。刘备败退后,辅匡随军撤回蜀中。
第三位冯习,211年随刘备入川,协助攻破刘璋,夺取蜀地。221年随军伐吴,担任先锋,与吴将李异在巫县激战并取得胜利,一度推进至秭归。但在猇亭之战中被吴军潘璋所斩。冯习死后,被列入武侯祠第十四位。
第四位廖化,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原为关羽部下主簿。襄樊战败后投靠东吴,后诈死携母归蜀。222年随刘备东征伐吴,战败撤退。后随诸葛亮、姜维北伐,屡立战功。263年魏军入侵,廖化随姜维坚守剑阁。蜀汉灭亡后随军投降,途中过世。
第五位张南,荆州起家,参与入川及汉中战争,功勋卓著。221年随刘备伐吴,222年猇亭战死。其忠义被后人歌颂:“冯习忠无二,张南义少双。沙场甘战死,史册共流芳。”
第六位傅肜,刘备伐吴先锋,巫县战胜李异有功。猇亭战败后,为掩护刘备撤退,与吴军死战牺牲。其子傅佥亦为猛将,深得姜维赏识,镇守阳安关时战死。
第七位吴班,刘备麾下将领,娶族妹吴氏为妻(穆皇后)。221年随军伐吴,率水军在夷陵与吴军对峙。败退后撤回蜀中。231年第四次北伐中大破司马懿,最终官至骠骑将军。
第八位赵融,名气不大,但刘备重用,任别督。夷陵战死。
第九位陈式,汉中战时曾率部切断马鸣栈道,虽被曹魏将徐晃击败,但其水军在夷陵对抗东吴。战败后撤回蜀地。229年受诸葛亮命令,夺取武都、阴平郡,挫败曹魏反击。
第十位沙摩柯,武陵五溪蛮族首领。刘备伐吴时,马良许诺金锦爵赏使其归顺,随军参战。陆逊火攻大破蜀军阵营,沙摩柯于乱军中阵亡。
这十位将领中,廖化、吴班、黄权、冯习均为悍将,但缺乏顶尖名将。刘备昔日名将关羽已死于襄樊,张飞在伐吴前被部下所害,黄忠早在220年病逝,马超222年去世,魏延镇守汉中,赵云反对东征,故未参与伐吴。
相较之下,东吴派出了陆逊、徐盛、潘璋、朱然、宋谦、韩当、鲜于丹、孙桓、骆统、李异、刘阿等强劲将领,阵容豪华。尤以陆逊为顶级统帅,智谋过人,最终击败蜀军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