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晓彤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33页)
“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30页)
这两段文字,记录了毛泽东1913年,年仅20岁时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习时写下的《讲堂录》中的内容,也是毛泽东对诸葛亮的最早评点之一。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创建蜀汉基业,并忠心辅佐刘禅,最终在北伐中病死于五丈原。
年轻时的毛泽东将诸葛亮视为“办事之人”,并与曹操、孙权一同视为那个时代“雄时”的代表,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随着年岁的增长,毛泽东对诸葛亮的认识不断加深,见解也日益丰富。通过这些评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毛泽东心中的诸葛亮,成为了四种身份的象征:青年、知识分子、群众和同志。
一、青年:“非皆少年新进乎?”
毛泽东始终坚持“青年观”,他重视、信任并善于使用年轻人。诸葛亮的早期成就,正是他表达这一观点的典型例证,毛泽东常借诸葛亮的少年成就来说明自己对“老成”与“新进”的看法,并提倡打破论资排辈,破格提拔年轻干部。
毛泽东在读清代姚鼐所编《古文辞类纂》时,曾写下批语:“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97-98页)这里毛泽东回应了欧阳修在《为君难论》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批评那些君主因喜欢“勇锐”的年轻人,而忽视“老成”的能臣。毛泽东认为,历史上,像白起、王翦、赵将廉颇等人,都是通过年轻时的奋斗逐渐成长为“老成”的。而三国时期的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等人,也是年轻有为的代表,充分证明了年轻干部的潜力。因此,毛泽东主张应提拔和使用年轻人,给他们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
他曾提到,诸葛亮26岁就已帮助刘备制定了联合吴国抗曹的战略,28岁就成为了丞相,成为三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完全符合“少年新进”的标准。1957年,毛泽东在谈到这一点时曾举例说明,诸葛亮27岁成名,甚至没当过支部书记,也不过是一个“新干部”。这正体现了毛泽东对青年人的重视,并推动年轻干部的使用和成长。
毛泽东也曾在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到:“青年是要战胜老年人,学问少的也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他列举了古今中外的30位青年杰出人物,其中就包括了诸葛亮。这些例子体现了毛泽东对青年的期许,他认为青年人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潜力,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不畏失败。
二、知识分子:“那个穿八卦衣拿鹅毛扇子的就是知识分子”
毛泽东始终关注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三国时代人才辈出,许多“知识分子”在各自的国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诸葛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1945年4月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到魏、蜀、吴三国的知识分子时,用“那个穿八卦衣拿鹅毛扇子的就是知识分子”来形容诸葛亮。(《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343页)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了知识分子对于任何一个阶级、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任何阶级要想胜利,就必须有为自己服务的知识分子。魏、蜀、吴三国的政权中,都有优秀的知识分子,例如曹魏的荀彧、荀攸等,蜀汉的诸葛亮、庞统等,孙吴的周瑜、陆绩等,正是这些人对国家的治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毛泽东在此特别提到知识分子时,意在提醒党内要重视和吸纳知识分子,他指出知识分子的力量对于革命的胜利至关重要。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强调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要“尊敬”并“吸收”知识分子为党和国家服务。
三、群众:“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
毛泽东在许多讲话中运用“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一民间谚语,来表达群众的智慧和力量。1943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的讲话中说:“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33页)
毛泽东用这个谚语来强调群众的创造力,认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潜力。他强调共产党员要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综合群众的智慧,最终为人民谋取福祉。
四、同志:“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
毛泽东在谈到党内团结时,也使用了“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这一表达。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提到,团结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他人的支持,正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他进一步阐述了“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强调在党内的不同意见和分歧中,要坚持辩证法,正确处理同志之间的矛盾,确保党内的团结。
毛泽东通过诸葛亮这个形象,表明一个人即使具有超凡的智慧,也无法独立完成一切任务,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他的这种辩证思维,最终帮助党内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团结精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毛泽东通过诸葛亮的多重身份,对青年、知识分子、群众和同志的角色进行了深刻的诠释。诸葛亮不仅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考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也成为了他心中不断追求和倡导的智慧与力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