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野战军的将领中,一些人长期在陈赓的指挥下作战,像秦基伟、李成芳、周希汉、陈康等人。与李成芳、周希汉、陈康相比,秦基伟的经历则有所不同。抗战胜利前后,他与陈赓一样都被划归陈赓领导,这个安排是否让秦基伟心里感到不平衡呢?
秦基伟15岁就参加了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了主力团团长。抗战时期,他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组建了自己的部队,最终编入了129师,担任副旅长。随后,他被任命为太行军区第一分区的司令员,直接隶属于刘伯承的领导下。在抗战时期,129师开辟了三大根据地,分别是太岳军区、太行军区和冀南军区,司令员分别是陈赓、刘伯承和陈再道。随着抗战的推进,李达接替了太行军区司令员的职位,而战后,秦基伟接替了李达的位置,此时,太岳军区的司令依旧是陈赓。
随着战局的变化,晋冀鲁豫军区组建了多个野战军,包括1纵、2纵、3纵、4纵和6纵等。这时,太岳军区的主力部队被改编为4纵,太行军区的主力则被改编为3纵。这些纵队的军政主官和二级军区的领导地位平等,职责却有所不同。野战纵队主攻大规模战斗,而军区部队则负责区域性作战或支援主力部队。1947年8月之前,秦基伟一直在太行军区工作,而后,刘邓大军准备进行大别山战役,需要后方支援,因此五个新成立的纵队在不同战区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在这一期间,陈赓接管了9纵的指挥,而其他的纵队则由刘邓直接指挥。秦基伟的回忆录中提到,他对陈赓一直保持着极高的敬意,并且从未对自己的职务高低感到不满。他表示,党员不应计较职务的高低,而陈赓是一位在革命中早期便参加战斗的老同志,政治素养高、指挥作战非常有一套。尽管自己也是纵队级的首长,但在接受陈赓指挥时,秦基伟没有任何异议,其他纵队的指挥官也都十分明确这一点。
尽管有人可能心生疑惑,为什么同为纵队首长,秦基伟要听从陈赓而不是刘邓的指挥,但实际上,作为新成立的纵队,9纵在陈赓的领导下,参与了艰苦的战斗。4纵和9纵共同挺进豫西,在缺乏大规模实战经验的情况下,4纵担任主攻,而9纵则负责支援和清剿地方敌人。陈谢集团作为战略部队,直接由军委指挥,他们的任务非常艰巨,不仅要支持刘邓大军,还要支援西北野战军的作战。9纵在陈赓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了一年的实战锻炼,逐渐成长为一支更加精锐的部队。
1948年4月,随着中原军区的成立,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编为中原野战军,9纵也随之划归刘邓指挥。这时,秦基伟与陈赓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平等,两者不再是上下级关系。陈谢集团的前委也因此撤销,所有部队都归刘邓指挥。在随后的战斗中,9纵在与兄弟纵队的配合下,打出了令人瞩目的战果。尤其在郑北战役中,9纵通过精确的战术部署,成功包围并歼灭了敌人,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战斗力。
郑北战役的胜利后,淮海战役迅速展开,9纵继续在陈赓的指挥下执行重要任务,参与了对黄维兵团的围歼作战。淮海战役结束后,随着部队的改编,9纵被编入了中野2野,并参与了随后的云南战斗。
其实,在解放战争期间,秦基伟的战绩并不如一些同僚那么耀眼,如陈赓、陈锡联、陈再道、杨勇等人都取得了显赫的战功。然而,真正让秦基伟和15军声名远扬的,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表现。面对惨重的伤亡,秦基伟几乎是拼尽全力,他拒绝了上级的撤退命令,决心坚守阵地,哪怕最后一兵一卒。最终,在12军的增援下,秦基伟的部队稳住了阵地,并发起了反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战局稍微平稳后,秦基伟被召回国,并且亲自向毛主席汇报战斗经过,这也是他第一次被毛主席接见。此后,秦基伟未再回到前线,而是被调往西南军区担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后又升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和司令员,开始了他的新一段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