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经常出现的“天王”究竟是怎样的尊号?》中,我提到“天王”这一称号在十六国时代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它相对于皇帝而言要低一些,但又比地方诸侯王的地位要高出许多。然而,由于“天王”这个称号本身带有一些模糊性和不合适的意义,导致当时的许多君主将其视为一个过渡称谓,类似于向称帝转变的过渡阶段。诸如后赵、前秦、后秦、胡夏、后燕等国的君主皆是如此。
让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十六国中,北燕从建国始终坚持使用“天王”这一尊号,成为了唯一一个在整个存在期间都未冠以“皇帝”之称的政权。这一现象更令人费解的是,北燕的实际创建者冯跋是汉族人,而非历史上通常提及的“五胡”。那么,在五胡十六国的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是什么原因让北燕的历代统治者始终使用“天王”这一称号呢?
在皇始二年(397年),北魏趁机攻下了后燕的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将后燕的政权分割为南北两个部分。南方的后燕宗室慕容德(后来的南燕开国之君)在南部稳固立足,而后燕的皇帝慕容宝则选择逃往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尽管北魏成功占领了都城,但后燕并未完全灭亡,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的局面依旧存在。由于后燕的开国君主慕容垂自始至终称帝,因此逃亡至龙城的慕容宝继续沿用皇帝之名。
到了天兴三年(400年),慕容德在南方建立了南燕,而北燕只剩下北部孤立存在。然而,北燕内部的不安定因素频繁出现,导致慕容宝最后不幸死于内乱。慕容宝的儿子慕容盛继位后意识到国家实力已经无法维持皇帝的地位,因而决定将自己的尊号降低为“天王”。
在天赐四年(407年),后燕的大将冯跋支持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成为后燕“天王”。值得注意的是,慕容云本名为高云,属于高句丽人,和后燕的皇族不仅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在民族上也存在差异。继位后,慕容云迅速恢复了自己的高氏姓氏。后来的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慕容云的即位标志着后燕的灭亡及北燕的成立,高云实际上成为了北燕的开国之君。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北燕开国君主高云其实只是一个傀儡,真正的权力却完全掌握在冯跋一族手中。高云内心深知自己的权位极其不稳,甚至感觉连“天王”的位置都危险,因此根本不会考虑称帝的想法。到了永兴元年(409年),高云被他的宠臣离班和桃仁杀害,而杀害高云的两位宠臣被冯跋推举为新的天王,至此北燕的统治权从高氏转变为冯氏。
或许是由于国力的薄弱与登基的合法性缺乏,冯跋也自认以“天王”之名自处已属勉为其难,更不敢妄想称帝。因此,自冯跋开始,北燕的统治者便长期只使用“天王”这一称号,直到北燕在太兴六年(436年)被北魏的太武帝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