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籍《增广贤文》中有句话说得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句话表明,我们历史上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与教训,都是后人值得深入借鉴的。今天,我想借清朝时期一位风云一时的名臣——年羹尧的兴衰故事,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年羹尧在雍正朝权势鼎盛,但最终却没能善终。那么,在年羹尧被处死之后,雍正皇帝又是如何处理他的家人的呢?其中隐藏的种种细节,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提起年羹尧,早年时他还是一位颇有清廉之名的朝廷官员。年羹尧的父亲是朝中重量级官员,曾任工部尚书,后来又被外派担任钦差巡抚。正是因为这样显赫的家世,年羹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成年后,他成功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检讨,进入了朝廷的中央高层。随后,年羹尧多次出任乡试考官,广布“桃李满天下”的人脉,政治前景日渐光明。
不久后,年羹尧被朝廷提升为内阁学士,虽比内阁大学士稍逊一筹,但已近身为大学士的门槛。从这也可看出,年羹尧确实有非凡的才干。康熙时期,他被派往四川担任巡抚,虽然远离中央,年羹尧仍严格要求自己,不与地方官员同流合污,坚决整顿吏治,使得四川一时之间政风清明,官场风气大为改观。
年羹尧在四川的政绩广为人知,连康熙皇帝都赞赏他的治理能力,曾在奏折中称赞他“始终固守,做一好官”。这段时间,他的妹妹被康熙许配给雍正为侧福晋,而他本人也娶了纳兰容若的女儿为妻,因而拥有了“皇亲国戚”的身份,这种政治资本远非寻常官员可比。1718年,年羹尧因协助平叛有功,被升任为四川总督,权力进一步扩大。
此后,年羹尧协助朝廷两次平定青海叛乱,又在“九子夺嫡”之争中帮助雍正稳固局势,赢得了雍正极高的信任。雍正封他为一等公爵,并连带晋封了他的父亲和儿子。这种荣誉在清朝历史上极为罕见。然而,面对如此殊荣,年羹尧的心态却逐渐发生了微妙变化。
他开始变得骄傲自大,青海平叛期间,皇帝下达圣旨时,他竟不跪接诏,而是直接接过圣旨阅览;甚至在面对蒙古王公及其属下时,他竟要求他们对自己跪拜。更令人震惊的是,平叛结束回京途中,年羹尧竟命令沿途官吏跪地迎送,行为极其嚣张,这已经严重越过了礼法的底线。雍正尽管心知肚明,却念及功劳暂时选择了宽容。
可惜,年羹尧误以为雍正的宽容是软弱,非但没有悔改,反而越发放肆,甚至对雍正的谈话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雍正终于忍无可忍,但当时仍未下杀手。直到年羹尧试图干涉吏部和兵部人事,架空皇权时,雍正彻底决断,将其定罪。朝野上下对年羹尧的畏惧已达到极点,吏部和兵部的官员任免全凭他一人决定,实质上剥夺了皇帝的权威。
雍正此举是忍无可忍,最终将年羹尧一网打尽,控以92条重罪。鉴于昔日君臣情分,赐其在狱中自裁。曾经风光一时的年大将军,就这样终结了自己的人生。如此结局,能怨谁呢?人的贪婪如同恶魔,能无情扭曲心智,最终毁灭自己的人生与事业。
年羹尧被处死后,他的两个嫡子年斌早逝,年富被处斩,其他子弟多被发配边疆服役。年羹尧的正妻纳兰容若之女早逝,继室是奉恩辅国公之女,因年羹尧妹妹为贵妃而被赦免;其余妾室则遭受极刑。雍正对家族的处理虽严厉,但也有所宽容,尤其考虑到年羹尧妹妹年氏的身份。年氏去世后,雍正又赦免了被发配边疆的子弟。
由此可见,年氏家族的悲剧,更多源于年羹尧自身的错误,而非雍正无情。换到今天,类似年羹尧这样的人物,你觉得在当代社会还有吗?这种权力与骄傲失衡的悲剧,值得我们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