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唐朝的皇太子李建成和第四子李元吉骑马来到玄武门,准备前往父亲李渊那儿,揭发秦王李世民的“罪行”。然而,他们很快意识到,周围的环境异常寂静,气氛压抑得几乎让人窒息,毫无往日的轻松氛围。
当时的李建成与李元吉两人敏锐的直觉警觉到,可能发生了某种不对劲的事情。为了避免陷入不测,他们立刻拨转马头打算撤离。然而,正当他们做出这一决定时,李世民率领大量府兵从四面八方涌出,将二人困在玄武门内,并最终将他们斩杀。李世民从此一跃而起,成为帝王,完成了“玄武门之变”,其后唐朝的统治地位再无悬念。
然而,这一切似乎并不完全合乎常理。李建成和李元吉身骑战马,身手不凡,且当时围困他们的府兵尚未完全合围。如果二人果断策马逃脱,李世民的府兵能否阻止他们仍是未知数。那么,为什么他们最终没有逃脱呢?关于这个疑问,唐朝的史书并未给出明确解释,然而,一位名叫常何的人在墓志铭中的记载,却解开了这一谜团。那么,常何究竟是谁,他在这场政变中又扮演了什么重要角色呢?
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趁中国动荡之际,闯入西北大漠,盗取了大量敦煌的珍贵壁画和古籍。在他们掠走的这些文献中,有一份常何的墓志铭抄本,这份抄本为后人揭开了常何与“玄武门之变”的关系。
即便是一些历史爱好者,提到“常何”这个名字时也会感到陌生。对于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许多人可能依旧一头雾水。实际上,常何并未在《唐书》中新旧两部中被立传,因此他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普通人物。然而,纵观隋末唐初的历史,常何绝对是一个颇具活跃度的角色,尽管他的名声不显、能力平凡,但他活得长,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事件,和历史中不少风云人物都有过接触,堪称“最强路人甲”。
历史往往会在乱世中孕育英雄,然而,即便是真金,也有可能被大潮冲走。对于常何这样没有立传的历史人物来说,能否在乱世中立足?答案无疑是:站队。常何无疑在这一点上展现了过人的眼光和技巧。
常何的家世并不算差,属于隋朝时期的官僚家庭。然而,当他意识到隋朝的灭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时,他没有选择与其共赴沉沦,而是非常清晰地认识到,天下大势已定,分裂割据已成局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常何并未加入隋朝的镇压农民起义队伍,而是自己组织了起义队伍,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
尽管常何并非如窦建德、王世充那样的枭雄,他也并非像王伦那样胸无大志、心态狭隘。常何迅速做出了决定,抛开个人英雄主义,投身更具前景的势力。他选择了与隋末瓦岗寨的首领李密联手,加入李密阵营。在李密的麾下,常何立下了赫赫战功,很快被封为上柱国和雷泽公,逐渐成为瓦岗寨中不可忽视的领导人物之一。
李密的眼光与判断力异常敏锐。他早在隋炀帝初期便自比项羽,并预见到隋朝的崩溃,意识到天下最终的主宰将是李家。在这一点上,常何的判断也显示了他非凡的洞察力。常何不仅在李密手下屡建奇功,还在深刻分析中看到唐朝崛起的潜力。于是,常何极力劝说李密归降唐朝,尽管李密的其他将领们普遍反对,但常何坚持认为,投靠李渊所建立的唐朝,才是明智之举。
历史证明了常何的眼光非凡。李密最终在唐朝面前低头,然而李密虽然判断精准,却因天生的英雄气质,无法甘心屈居于人下。果然,李密不久后反悔,再度起兵反唐。常何虽然力谏无果,但最终李密还是兵败身亡。
常何身为李密麾下的将领,心里很清楚,投降唐朝的时机已经来临。于是,他没有再继续忠于已死的李密,而是顺势投降了王世充,并获得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果。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过程中,常何作为知情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
唐高祖李渊虽有些不满常何的投降行为,但考虑到他是带着兵马前来,且恰逢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关键时刻,李渊也只得对常何的“左右横跳”宽容对待,最终授予他车骑将军职务,并让他随秦王李世民一起进军洛阳。
在随李世民参加的“虎牢关之战”中,常何大放异彩,战功显赫,不仅因战场表现突出获得了大量赏赐,还在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后,因李世民的胜利得到重用。李渊虽然对李世民的胜利表示赞赏,却同时在背后扶持太子李建成,准备在未来与李世民的权力斗争中形成对抗。
而此时,河北的刘黑闼叛乱爆发,李渊便派李建成前往平定,常何也作为李建成的一员参与其中。随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日益加深,常何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站在李建成一边,还是支持李世民?
最终,常何选择了站队李世民。公元627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门被李世民的府兵杀死,常何没有犹豫,亲自下令关闭了玄武门,彻底决定了李世民登基为帝。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常何多年的“站队”得到了回报,被提拔为高官,封为大夫、刺史、右威卫将军等职。然而,尽管常何在唐朝的将领中并不出众,甚至不如他的门客马周那般显赫,但他凭借着出色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立场,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
唐高宗永徽四年,常何在享年六十六岁时去世,墓志铭中详细记载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重要作用。如今,历史学者们通过这些史料碎片,逐渐还原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真相,也使得常何这个“路人甲”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