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说1962-1972年出生的人,是中国最幸运的一群人?
创始人
2025-09-21 01:32:16
0

人这一辈子,最要紧的是赶对了时代。可到底什么样的时代,才算是好时代呢?有人说,1962年到1972年出生的那一代人,是中国最幸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说背景吧。

1962年到1972年,是个特别的十年。这十年里,国家刚从困难时期走出来,百废待兴。孩子们出生在这时,算不上富裕,但大多能吃饱饭。

紧接着,1978年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响,万物复苏。这一代人,正好二十来岁,精力最旺盛、心气最高的时候,撞上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开端。

当时的中国,到处都是机会。

那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想摆个摊子,不需要复杂的手续;想开个小厂,只要有人手和机器,就能试试看。市场刚刚打开,很多东西都供不应求。有人从摆地摊开始,后来做成批发生意;有人去南方打工,从流水线工人做起,几年后能攒下第一桶金。

房子也便宜。虽然工资不高,但几千元就能在城市里买到一套房。那时候,很多人没想太多,只是想“先有个窝”,没想到后来房价翻了几十倍。

更特别的是,这代人的青少年时期,还赶上了恢复高考。

1977年,高考恢复。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只要考上大学,就能进城、进国企,甚至进机关。大学还包分配,毕业就有铁饭碗。

有人至今记得,那时候上大学不收学费,还发补助。一张录取通知书,就能让全家高兴好几天。哪怕一个村子里十年才出一个大学生,乡亲们也都觉得“光宗耀祖”。

再往后看,到了九十年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开始真正和世界接轨,工业化全面展开。

那时,正好是1962-1972年出生的人三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年纪,精力正盛,也有了些积累。有人下海经商,有人进工厂当管理层,还有人转行搞外贸,赶上了大浪潮。

紧接着,又遇上房地产黄金二十年。只要手里攒点钱,哪怕不懂生意,也能靠买房保值甚至增值。

可别以为那时的人就过得轻松。

小僮听村里叔叔阿姨说,那些年的苦也真不少。农村孩子一放学就要下地干活,还要帮家里带弟妹。冬天屋里冷得直跺脚,春天一到就盼着能吃上第一口新菜。

衣服是老大穿过给老二,老二穿过给老三,缝缝补补舍不得扔。有人直到十几岁才穿上第一双真正的新鞋。

那时虽说大学包分配,可一个村十年也未必能出一个大学生。能去考的,往往得有机会、有家庭支持,还得自己特别争气。

机会虽然多,但并不是谁都能抓住。

要想做生意,就要敢闯。有人胆子大,贷款开厂;也有人犹豫,错过了好时机。有人买了房成了资产阶级;也有人嫌麻烦,只租房住。

那时候,信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消息全靠打听。有时差一点点,就差了好几年的机会。

小僮还记得,村里有个李叔,年轻时跟着亲戚南下打工,学了木工手艺。后来在县里开了个小家具厂,厂不大,但生意一直不错。

李叔总说:“那时候什么都缺,做出来就能卖掉。怕的是不做。”这话一点不假。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到处是空白。

可也有不少人,日子过得很苦。特别是家里孩子多的,父母辛辛苦苦种地,也就勉强糊口。生了病没钱看,孩子想上学也只能读到初中就辍学。

有人说,那时的幸福是建立在“肯干、敢闯”之上。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分到红利,而是说:只要你肯下力气,能赶上风口。

后来互联网来了,新一代机会又出现。

可到那时,这代人有的已经四十多岁,不一定适应得了电脑,也不是人人都能跟得上。机会始终有,但能不能抓住,还要看个人。

反过来看,如今的年轻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机会。

虽然房价高、竞争大,可信息更透明,平台更多。比如有人做短视频,有人搞电商,有人学AI写程序。机会依然有,只是需要更多技能,也更卷。

以前只要肯干就行;现在还得学、得快、得专业。

小僮常想,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难处。

1962-1972年出生的人幸运,是因为他们的青年时期碰上了改革开放;中年又碰上中国工业化;到中老年又遇上房价上涨。这是历史的馈赠,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可若让他们回到少年时,那时缺吃少穿,医疗条件差,信息闭塞,也未必人人愿意再过一次。

有人说,那是个“草莽时代”。政策刚松绑,市场规则不完善。能不能成,就看有没有胆量和眼光。

这代人也见过失败:有人办厂赔了本,有人投机被骗,有人贷款负债。不是所有人都成功,但那时给了更多人试错的机会。

再说教育,那时没有学区房,也没那么多培训班。

考大学拼的是自己和家里的支持。能考上就是全家的光荣。可大部分人其实也没考上,还是在家乡种地或进城打工。

现在很多人怀念那时的单纯,但别忘了,那时也有很多孩子一辈子没机会离开村子。

今天,吃穿用都方便了,信息随手可得。

很多东西,只要接受稍微低一点的档次,就能花很少的钱买到。生活条件好太多。可竞争也更激烈,想往上爬更难。

以前机会面广、门槛低;现在机会更集中,需要更高学历或技能。

小僮觉得,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红利,只是形式不一样。

过去,是批发市场、房地产、工厂;现在,是高科技、网络平台、创新创业。

能不能抓住,靠个人也靠运气。

最后想说:1962-1972年出生的人,确实幸运,正好踩中时代浪潮的节奏。

但他们也吃过苦、扛过风险,流过的汗和泪,不比任何一代少。

每个年代都有得有失。小僮写到这里,也想留个问号:

假如换作你,会想投胎到那十年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自明朝建立以来,北方一直面临着蒙古各部的军事压力。不同于其他朝代,明成祖朱棣选择将都城迁至北京,这一...
原创 唐... 公元626年,唐朝的皇太子李建成和第四子李元吉骑马来到玄武门,准备前往父亲李渊那儿,揭发秦王李世民的...
原创 霍... 公元前117年的某一天,霍嬗四岁,正跪在父亲霍去病的灵前痛哭。那一天,他哭得撕心裂肺,因自己刚刚才得...
原创 戈... 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进入第六个月时,前苏联的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悄然去世,享年91岁。作为这场...
原创 俄... 强国的崛起可能看似并非难事,但要真正实现这种崛起,却需具备多重条件,其中战略纵深显得尤其重要。在国际...
让古籍活起来的文化先锋 当"文化若断流,我辈何以见祖先"的警句叩击心灵,一群学者在2019年金秋擎起了传承的火炬。《群书治要...
原创 国... 历来,英雄人物往往具备两大显著特质:一是视野远大,二是深刻关心社会动向。曾国藩在担任京官时,改名为“...
原创 尚... 1649年,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同年十二月,他率军成功平定广州,并奉命驻守此地,从此成为清朝初期三藩...
原创 宋... 宋朝时期,有一个名叫蓝乔的男子,原籍循州龙川(今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蓝乔的母亲陈氏在怀孕时遭遇了极...
原创 李... 很多人认为,历史人物罗成的原型就是罗士信,或者说,他们是同一个人。然而,关于罗士信的死,正史与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