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水文中心退休职工王金灿,河南许昌人。1958年,他从水利部淮河水利学校水利工程建设专业毕业后,怀着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热忱,被分配到山东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水文科工作(当时,菏泽地区还没有专门的水文站)。同年10月初,他到菏泽水利建设指挥部报到,开始了水文工作之路。
同年底,菏泽地区水文工作与济宁地区合并管理。当时交通不便,年轻的王金灿服从组织安排骑着自行车前往济宁报到。为确保水文工作的连续性、专业性和重要性,1959年4月底,经省水利厅批准,菏泽地区正式成立了山东省水文总站菏泽水文分站,因工作需要菏泽地区又与济宁地区分开,王金灿又从济宁回到菏泽工作。
1962年是全省水文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汛期到来之前,山东省内水文站统一归属山东省水利厅直接管理,这一举措体现了上级领导对全省水文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虽然成立了机构,但菏泽水文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一直借用水利局的8间房子办公。
菏泽专区水文会议留念1963.10.20
照片提供:前排右一王金灿
随着事业的发展,菏泽水文原有条件已显局促。1976年,在山东省水文总站领导的重视和推动下,菏泽水文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获批建设专属驻地。
“当时去济南开会,省领导非常关心和支持菏泽水文事业发展,批准了3亩基建用地和3万元建设资金”,王金灿说,“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项目推进过程中,经积极协调,菏泽市政工程处主动提出,与菏泽水文站进行土地置换,王金灿回忆:“这里(置换后的位置)距离水利局近又方便,我们求之不得!”在获得上级领导批准后,作为水文站骨干力量的王金灿,怀着为集体谋福利、改善工作条件的强烈责任心,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具体负责协调并全程参与了与菏泽市政工程处繁琐的土地置换手续办理,积极奔走于省市相关部门之间,沟通落实省里的批文精神。由于置换后的土地面积为9.21亩,建设资金需7万元,为争取市水利局的宝贵资金支持(借款),王金灿做了大量细致的联络与申请工作,在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他实地勘察、沟通协调、确保工程顺利实施。1976年12月,菏泽水文分站从水利局借用的8间屋子搬迁至新址(牡丹区青年南路730号)。
省里不仅批准了编制、增设炊事员,解决了职工吃饭问题,还拨付资金打制家具,成立招待所,解决职工出发住宿问题。从此,水文职工们有了稳定的吃饭、安身场所,开会有专门的会议室,真正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窝”。这次搬迁意义重大,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激发了职工们的工作热情。这个“家”承载了菏泽水文人近四十年的奋斗与记忆,直到2015年再次搬迁至新办公驻地(牡丹区长城东路2199号)。
1994.5.3山东省水文工作会议合影留念
照片提供:后二排王金灿
2015年,当最后一个科室从这处服务了39年的旧址迁出时,职工们放了一挂鞭炮。许多老同志,包括王金灿,在远处凝望着这个场景,心中充满不舍,甚至哽咽。他们对这片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家”、这座见证了水文事业发展的地方,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同时,王金灿深知,告别旧居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是菏泽水文事业迈向新征程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沉甸甸的告别,不仅是对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眷恋,更是一位老水文人对其亲历的伟大时代变迁的深刻体悟。
从1958年初到菏泽时“没有水文站”的筚路蓝缕,到1976年亲手参与建设起一个像样的“窝”,再到2015年目送它完成历史使命,王金灿和老一辈水文人用青春与汗水,在黄河之滨谱写了菏泽水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追求现代化的发展诗篇。每一次搬迁,都镌刻着国家水利事业前行的足迹,映照着社会经济发展对水文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也诉说着几代水文人服务国计民生的初心使命。
这告别,是结束,更是新的起点。王金灿说:“从当时那么艰苦那么困难的环境,一步一个脚印,按照上级党委要求走到现在,水文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测验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做梦都没想到会如此便捷智能,我感到很欣慰。现在的水文工作充满新的希望,一定会越干越好!”
(以上内容根据王金灿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