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杜甫在《北征》这首诗中,对一位皇帝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作为一位以现实主义和深刻批判闻名的诗人,杜甫能对帝王如此赞美,实属难得。
这位帝王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杜甫不仅在这首诗里歌颂他,像《行次昭陵》中的“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以及《折槛行》中的“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等诗句,同样高度赞扬了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杜甫与孔子一样,常以周礼和周公为典范,借以歌颂这位开创盛世的皇帝。
李世民不仅是大唐江山的奠基者,更是开创了唐朝初期政治清明局面的文武全才。他不仅建立了雄伟的帝业,在“小业”上也有非凡表现。武艺精湛,“箭穿七札,弓贯六钧”,在军中无人能敌。文采亦不俗,留下了《望雪》《守岁》等诗篇。
尽管李世民晚年曾因误杀忠臣而饱受争议,但总体来看,他无疑是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宽厚仁爱,治政有方,成为后世皇帝学习的典范。
然而,令人感慨的是,这位功绩卓著的帝王,最终却在晚年凄凉去世,甚至遭受“晚年昏庸”的非议。这到底是为何?李世民晚年的死因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毫无疑问,李世民是病逝的。晚年因病将政务交给太子李治后,隐居陕西终南山。他常年服药无效,留下太医守护宫中,最终病逝于翠微宫。这一点在史书中无可争议,但具体死因则众说纷纭。
有些荒诞的说法,称他死于肠胃炎的痢疾,或因过多面食患糖尿病而亡。但事实上,痢疾是在征讨高句丽时染上的,早已痊愈。而糖尿病虽可能与饮食有关,但单凭酷爱面食并不足以致命,尤其对一个五十出头且常活动的皇帝而言。
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李世民的死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长期服用丹药,导致体内重金属中毒,尤其是肝脏损伤和免疫力下降。史书记载,太宗晚年患有痈疮,这是一种背部长满“疙瘩”,疼痛剧烈且伴随发热头痛的疾病,严重时还会流脓。
这一病症与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相似之处,似乎印证了“糖尿病论”。但从李世民晚年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状态来看,不太可能发展到如此严重的糖尿病阶段。
真正致使太宗患痈疮的,反而是他晚年开始大量服用方士炼制的丹药。自贞观二十年起,约49岁,李世民开始依赖这些所谓的“仙药”,其中包括由天竺僧人带来的药物。
古代的丹药多以朱砂为主料,而朱砂含有大量硫化汞,即现代所说的水银。长期服用,必然导致慢性水银中毒。历史上许多皇帝死于服用丹药后的重金属中毒现象,并非个例。
唐朝李唐家族尤为显著,至少有八位皇帝被认为因丹药服用过量导致早逝,成为历史上的“丹药皇帝”群体。
因此,后世讥讽李世民“英勇一生,最终也难逃长生的诱惑”,未免有失公允。事实上,年轻时他曾嘲笑秦始皇寻求方士求长生不老的行为,晚年服药也并非追求长生,而是为了治病。
另一个致命因素是遗传病,贯穿李唐皇室几百年,史书中称之为“风疾”和“气疾”。李世民晚年频繁头痛、四肢麻木,症状与现代的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相似。
在无现代医疗条件的时代,即便是皇帝也无计可施。病情恶化之时,太宗便寄希望于丹药的镇痛作用,这种药物虽能缓解症状,却也让他对其依赖成瘾,放弃了正规治疗,最终加速身体的衰败。
除了金属中毒和心脑血管问题,李世民还患有风湿病,潮湿天气令全身疼痛难忍。年轻时的多次征战留下的伤痕,也大幅缩短了他的寿命。尤其是他在晚年还亲征高句丽,身体负担沉重。
综合各种因素,战伤、风湿、遗传病及丹药中毒,共同导致了这位英明皇帝在53岁时的离世。
不过,53岁去世并非仅由疾病决定。唐高祖李渊同样患有风疾,却活得较长寿,并且在李世民称帝后还能为他生下多个弟弟妹妹,显示其身体条件要优于李世民。
李世民的高血压与精神压力密切相关。登基前,他经历了激烈的兄弟争斗和父亲的摇摆不定,心理负担巨大。虽然身边有谋士辅佐,确保政绩辉煌,但晚年立储的难题让他精神再度陷入困境。
他偏爱次子李泰,忽视长子李承乾,这让李承乾心生不满,尤其长孙皇后去世后失去依靠。李泰因编纂《括地志》备受皇帝赏识,而李承乾则被轻视和严苛对待,最终导致父子间矛盾激化。
在候君集的煽动和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的背景下,李承乾起兵叛乱,令李世民痛心疾首。
李世民质问儿子反叛原因时,得到反问:“你当年为何造反?”这一句令他心如刀绞。
当年李渊对李世民立储优柔寡断,导致李世民不得不自保,采取逼宫手段,杀死两个兄弟。李世民虽功成名就,却始终无法理解父亲当年的立储犹豫。
如今儿子的反叛,让李世民恍然大悟,理解了李渊的处境。但这无疑加重了他的精神负担,恶化了身体状况。
虽在长孙无忌等人的辅佐下,确立了李治为太子,但李世民对李治缺乏信心,视其为懦弱守成之君。为了稳固太子皇位,他晚年奔波劳累,亲征高句丽,致使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
最终,种种病症叠加,加之过度依赖丹药,令这位伟大的皇帝英年早逝,令人感慨万分。
有趣的是,李唐皇室的勤政皇帝反而更易患高血压,导致依赖丹药而中毒死亡。比如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其死因与父亲相似;而像唐高祖李渊和唐玄宗这样偏享乐的皇帝,却长寿许多。
至于李世民晚年凄凉,更有传言称贞观二十二年起武媚娘与李治关系密切,家庭伦理纠葛复杂,这无疑给他的晚年增添了更多悲情色彩。
这些,实在难以简单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