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庶民,常常成为他人嘲笑的对象。而他的母亲,因为只是妾室出身,连与大家一起吃饭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站在一旁默默伺候。每每看到这一幕,谭延闿心中充满了不解与痛苦。母亲总是坚强地忍受着世人的轻视,而自己却无力改变眼前的困境。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希望,决心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谋取一条生路。然而,命运并不善待他,慈禧的刻薄成为他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他该如何应对这场劫难?
在晚清,等级制度严苛,几乎所有家庭都被这种制度束缚,特别是一些官员家庭。即便是像谭钟麟这样的两广总督家里,也有着一套严苛的规矩。在家中,吃饭时总会有一名女性站在旁边,不时为众人端茶倒水。这名女性并非丫鬟,而是谭钟麟的妾室李氏。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家中的下人们往往对她视若无睹,仿佛她并不存在。李氏对此早已习惯,毕竟她曾是老爷的通房丫头,地位低微。尽管她已经不再在意这些,但当她看到儿子谭延闿被别人取笑时,眼泪却总忍不住流了下来。她感到无奈、心痛,也曾多次向上天祈求,盼望自己儿子的命运能够有所改变。
小小的谭延闿很疑惑,为什么每当吃饭时母亲都要站着,而自己身边的其他孩子总是被别人称呼时总会带上“小”字?他曾试图询问母亲,却看到她眼中流露出深深的忧伤。直到他渐渐长大,他才明白,原来是地位决定了一切。母亲一直告诉他,只有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才能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这个教诲,谭延闿一直铭记在心,决心不辜负母亲的期望。
从小,谭延闿便显露出卓越的才华。在私塾学习期间,他总是名列前茅,学业出众。即便是名声赫赫的翁同龢,也对他赞誉有加,称他是“非池中物”,并预言他未来必定成才。谭钟麟听到这些话,心中大为高兴,认为自己家里或许又能出个进士。于是,他决定对谭延闿加以特别培养,也因此对李氏温和了许多。谭钟麟的态度变化引来了府中其他夫人的嫉妒,她们无不对自己的孩子心生不满,责怪他们为何不能像谭延闿那样努力。于是,她们加强了对子女的管教,但那些还未经历过磨难的孩子,最终也无法学会真正的飞翔。
谭延闿的科举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终于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他迎来了决定命运的时刻。倘若他能一举中状元,母亲与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必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母亲的期盼之情,深深烙印在谭延闿的心头。他为自己充满信心,早已把所有的考试内容准备得滚瓜烂熟,尤其是八股文与策论,更是自信满满。
这场科举,是否真能如他所愿呢?
24岁的谭延闿走进考场时,他对试卷胸有成竹,拿起笔来便写下了一篇犀利的治国策论。监考的大臣看到他的表现,默默点了点头,内心对这个年轻人颇为赞赏。随着考试的结束,谭延闿放松了自己,回去睡了个安稳觉,而所有的压力都压在了批卷的官员身上。当他们翻开谭延闿的答卷时,不禁对他的文采大加称赞,认为他必定是个极具潜力的人选,应该是第一名。于是,谭延闿的试卷被送到了最上面,准备让慈禧最先查看。
当慈禧看到这份文章时,的确为之一震。文章犀利、观点独到,令她不得不承认谭延闿确实是一颗难得的璞玉。她正打算将其定为第一名时,突然注意到了这位考生的名字——“谭延闿”。这一名字瞬间让慈禧想到了“谭嗣同”,那个曾经对她威胁最大的维新派人物。回想当年,若是谭嗣同等人的变法成功,或许她与其他守旧派早已丧命。愤怒的情绪顿时涌上心头,她猛地一拍试卷,转而拿起了第二名的试卷。
当其他官员看到这一幕时,完全无法理解慈禧为何突然从欣赏转为愤怒,只是因为一个名字。而当慈禧看到第二名“刘春霖”的名字时,眉头慢慢舒展开来,对刘春霖的名字大加赞赏,认为他代表了朝廷急需的春风化雨。于是,慈禧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位置交换了,最终刘春霖成了状元,而谭延闿只能屈居会元。这个结局已经注定。
当放榜时,谭延闿得知自己并非状元时,心中充满了愤慨与疑惑。他一直冲着状元去,心想自己才是那个更具才华的人,为什么最终却落在了第二位?但看到母亲因他成了进士而欣喜若狂,他选择忍下心中的不满,决定私下里探明真相。
得知自己儿子成功考中进士后,躺在床上的父亲谭钟麟病情略有好转,甚至能下床吃饭了。随着谭延闿的进士身份,他与母亲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氏不再站在一旁伺候,而是第一次坐在了餐桌旁与众人平等地吃饭。这一刻,她泪如雨下,心中涌动着二十多年未曾消散的苦涩与希望。地位的改变使得李氏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尊重,曾经忽视她的下人们也再不敢轻视她。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那不屈的母爱与儿子的努力。
随着家庭地位的逐步提升,谭延闿也渐渐明白,若继续留在清廷,他的理想和信念将永远无法实现。清朝已经风雨飘摇,而他对朝廷的失望也日益加深。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袁世凯迅速崛起,成为了中国政治的主导人物。谭延闿在这一动荡的历史大潮中,看清了自己的道路,选择了站在孙中山的阵营中,为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
虽然谭延闿的生命因为一次意外早早结束,但他的事迹却深深铭刻在历史的篇章中。他的坚韧与智慧,不仅让他成为了国民政府的重要人物,也让他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