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成功,元朝的影响不可忽视。元朝当时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极度轻视汉族读书人的地位。根据当时的等级制度,所有人被分为十个等级,其中读书人排在第九位,仅高于妓女、乞丐等社会底层群体,因此有了“臭老九”的称呼。元朝的这一做法将大量有才华的学者、知识分子抛入社会底层,导致了许多有志之士流散民间。因此,不管是张元璋、李元璋,还是后来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他们都能在民间找到大量的人才为他们所用。
反观李自成,他所面临的环境就完全不同了。明朝是一个以汉族百姓为基础的政权,内部并没有明显的种族矛盾,而是存在较为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明朝的科举制度远远优于元朝,人才的选拔机制更加健全。中国历史上那些最为杰出的智者和政治家,大多都出自体制内。而李自成,手下的将领中,除了能勉强担当的牛金星外,几乎没有一个能够与刘基、李善长等大臣相提并论的人才。
此外,李自成在拉拢人心方面远远不如朱元璋。若是朱元璋早在吴三桂的时代,吴三桂肯定早就投降了,而李自成则没办法获得吴三桂等人的支持。举个例子,朱元璋对待王保保就极为宽容,尽管王保保始终未能投降,但其他的将领还是纷纷投降了大明。与之相比,李自成在管理下属方面明显缺乏掌控力。北京城被攻破后,刘宗敏等将领暴力抢掠,李自成曾劝告他收敛一些,但刘宗敏的反应则是:“你是皇帝没错,但钱和女人是我们自己的!”如果是朱元璋,恐怕没人敢这么跟他说话。由此可见,李自成的政治手腕远不如朱元璋。
李自成的最大依托其实是在荆襄地区,这是由白旺精心经营了两年多的根据地,几乎成为他最后的资本。然而,李自成由于眼光短浅,仓促放弃了这个有力的根据地,这也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如果他能够再有几年的时间稳固这一战略基地,消化胜利成果,无论是清军还是南明,都不可能轻易动摇大顺政权的根基。在消灭孙传庭后,李自成已经掌握了北方的战略主动权。此时,他有了选择自己战略方向的机会,而不再是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对比一下,当时明朝南方各路军头纷起,叛乱四起,北方的中央政府却无力对抗。而在关外,满清已经控制了漠南、东北,并且压制了朝鲜。此时北方的局势明显呈现出“清强明弱”的态势,李自成有机会像朱元璋当年面对强敌陈友谅、弱敌张士诚时那样,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培养自己的人才。历史上他也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他却选择了急功近利的战略,直指北京,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李自成的战略失误之一,就是急于进军北京,忽视了河北的关隘(如山海关、古北口、喜峰口等)防守。而满清虽然势力强大,但要在短时间内进入中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自成应当稳扎稳打,利用太行山的地理优势,积蓄力量,随时威胁河北平原,等待时机整合内部力量。这才是占据主动权的正确策略。如果满清按捺不住选择入关,那么他就能顺利组织反击;如果不来,他便能充分整合自己的力量。纵观历史,开创一个新朝的帝王,身边往往汇聚着大量的人才,正是有了这些顶尖的支持者,才能最终坐稳江山。
李自成的崛起主要依赖陕西籍的将领,他们中有几个比较有名的,如刘宗敏、袁宗第、田见秀、刘芳亮和李过等人。刘宗敏尤其突出,成为李自成集团的二号人物。然而,刘宗敏在大规模的战役中并没有展现出突出的指挥才能。如果不是明朝官员的一系列错误操作,刘宗敏可能早在巴西山就被杨嗣昌解决掉了。其他的武将,多数依靠资历,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在多年的战乱中,李自成逃命时非常低调,曾隐蔽得连政府军都难以找到。但这一次,他却不舍得带走任何家当,反而将所有财物携带在身,导致目标过于显眼,甚至连关外的满清都能盯住他的行踪。
总结来说,李自成在用人、治军、治民的策略上,都与朱元璋存在很大的差距。朱元璋的起步非常艰难,他的根基几乎处于四战之地,面临的挑战堪比战国时期韩国统一天下。而很多人仅仅看到朱元璋统一天下的结果,却忽视了他如何在治军治民、运用战略扩展领土方面的卓越才能。如果李自成处于朱元璋所处的地盘,他恐怕连金陵城都走不出去,更别提打下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