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何说苏联70年的历史,其实是官员们的发家史?
创始人
2025-09-20 20:32:44
0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弗兰克·福奇德曾以带有讽刺意味的口吻评论道:苏共是唯一一个在自己的葬礼上还能够发家致富的政党。这句言辞犀利的话,揭示了苏联七十年历史的本质。整个历史过程,无非是一个官僚集团从零开始,逐步发展壮大,最终蚕食了原本的立国信仰和革命理想的故事。

在20世纪的共产主义革命中,各国的领导阶层的腐败、背叛革命的行为屡见不鲜。无数贪污丑闻和权力斗争接连不断,而这些现象都与列宁提出的先锋队理论密切相关。

19世纪40年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人阶级作为一种新的力量,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全球范围内,工人阶级的起义此起彼伏,但这些起义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即便是巴黎公社那样声势浩大的运动,也仅仅支撑了72天,便匆匆覆灭。

到了20世纪初,列宁回顾过去50年革命的失败,发现一个致命问题:资产阶级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拥有军警、宪兵、情报机构等庞大的工具。而工人阶级虽然起义热情高涨,却因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明确的目标,始终没有形成能够对抗国家机器的力量。工人们大多数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根本不具备为建立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深远认识。缺乏统一行动纲领的他们,根本无法在与国家机器的较量中占得上风。

因此,列宁认为,必须有一批人来武装工人阶级的思想,并领导他们进行革命斗争。而这些人,几乎不可能从工人阶级中自发诞生。工人阶级因为收入低、教育机会少,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因此,列宁提出了要在革命队伍中培养一个先锋队来指导工人阶级,并最终决定先锋队将凌驾于工人阶级之上。

然而,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列宁的革命伙伴,如罗莎·卢森堡和托洛茨基的强烈反对。作为理论大家,他们立刻看出了列宁理论中的潜在问题。他们提出质疑:列宁,如何保证这支先锋队在未来不会变成一个特权阶级?列宁的回答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即党内实行民主,但全社会的一切权力都要集中在党内,工会、农庄等组织都不应有发言权。

列宁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够抑制特权阶级的产生,谁也无法预测。但当时,历史的潮流已经将列宁和他的战友们推上了风口浪尖。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的阶级矛盾急剧加剧,列宁坚持先锋队理论的革命斗争也因此迎来了时机。在俄国,列宁成功夺取了政权,并且积极推动全球革命。而在德国,罗莎·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领导的斯巴达克团,也在德国发动了十一月革命,意图协助布尔什维克的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罗莎·卢森堡和列宁虽然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者,但他们的目标并不是解放某个国家,而是希望通过发动世界革命来实现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展。列宁希望通过榨取俄国资源,支援德国革命,而罗莎·卢森堡的德国革命,也意在利用德国的力量来帮助布尔什维克。

尽管罗莎·卢森堡的革命成功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但缺乏先锋队的支持,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德国社民党中的修正主义者利用社民党的名义分化了革命力量,支持艾伯特与资产阶级联合镇压了革命。与此同时,俄国的苏维埃内部,也爆发了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的争斗,导致了革命的失败。德国和俄国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工人阶级的民主路线,无法与庞大的国家机器对抗,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放弃民主路线,转向由党领导的集权模式。

德国的失败充分证明了工人阶级的脆弱性。即使他们曾经意气风发,但面对多方蛊惑,工人阶级往往容易被迷惑,而这种软弱也让他们最终失去了决策权。先锋队的存在,是为了防止这种混乱。党内可以有不同的声音,但对外必须保持一致的立场和行动。这种思想与古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理论有几分相似,强调集权与效率,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中国革命虽然同样采用了先锋队理论,但中国的情况与俄国有所不同。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革命党始终保持着与群众的紧密联系,人民的支持成为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而在苏联,尽管列宁通过民主集中制理论试图抑制特权阶级的滋生,最终还是未能根除这一问题。

列宁的民主集中制虽然在理论上能限制权力过度集中,但实施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党内不同的思想流派和领导人的争斗,导致了长时间的政治纷争。斯大林最终通过对党内高层的清洗,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然而,这一过程并未消除苏联党内的官僚化,反而让党内的党员越来越像一台政治机器,失去了理想与斗志。

官僚化的加剧,使得党内的党员变得机械化,他们只是上级的执行者,没有自己的声音。对于那些不愿接受这种机制的党员,他们最终会被淘汰。在斯大林死后,苏联的官僚系统进一步发展,赫鲁晓夫上台后,虽然对官僚化有所反感,但在面对复杂局势时,依然不得不依赖这些官僚。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死后,力图摆脱斯大林的影响,但他最终采取的措施也未能根本改变官僚化的趋势。1970年代,苏联的官僚体制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公务员的数量猛增,特权阶级迅速壮大。尽管安德罗波夫曾试图遏制这一趋势,但他未能实现改革,死后,苏联的官僚体制依然固守着。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虽然他为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但由于官僚体制的根深蒂固,他的改革进程也遭遇了巨大的阻力。最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未能遏制官僚化的现象,反而为叶利钦等人提供了机会,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1991年,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宣布苏共停止存在,而那些曾经被苏共培养的官僚,终于完成了对苏共遗产的继承。苏联的解体标志着这个曾经庞大的政权的彻底崩溃,而背后深藏的官僚问题,成为了这一历史悲剧的根源。

——本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隋...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一个只活了38年的朝代,却把后来的唐朝当成了...
原创 吕...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韩信非凡的军事才华,也可见他在历史中的地...
原创 历... 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自夏商周始,历经多个朝代直至清朝终结。自秦朝起,我中华大地首次形成了统一且规范的...
全国巡展首站!《探秘·兵马俑》... 7月9日,XR沉浸式超感体验项目《探秘・兵马俑》,在福州路上海书城五层拉开帷幕。此次的《探秘・兵马俑...
原创 何... 燕云十六州,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其背后的历史和地理意义,很多人可能只是模糊地听过。“...
原创 诸... 提到诸葛亮,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作为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风云人物之一,诸葛亮常常手持羽毛扇,风度翩翩...
原创 都... 晋绥军 在北洋军阀与国民党军这庞大而错综复杂的军事体系中,阎锡山所率领的晋绥军始终稳稳占据着重要一席...
原创 为... 顺治皇帝,这位英年早逝的帝王,仅活到了24岁便匆匆离世,留下的谜团至今让人揣测不已。相比康熙、乾隆这...
原创 大... 一、隋唐第一名将究竟是谁? 常言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隋唐这一名将如云的历史时期,居然出现...
原创 死... 中国历史上有一类特别的人物,他们虽然生前没有做过皇帝,却因某种原因被追封为帝王,享受了极高的尊崇。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