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的第1941期。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我军为了维护大局,主动融入了国民革命军的编制,初期被赋予了“第八路军”的番号,随后又转变为“第18集团军”。在三十年代的国军中,路军和集团军都是较高级的军事构成,其等级高于普通军队单元。而在随后的解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均以“兵团”作为标识,一个兵团通常由数个军及其直属单位所组成,亦为高级战术单位。
实际上,在1937年之前的红军阶段,我军的编制中早已设立了相应于兵团和集团军的高层机构,即称为“军团”。红军历史上曾成立过十个军团。红军时期的军团是我军独特的军队构建之一,这一点值得深思。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按照组织架构,一个军团理论上应包括至少两个军级单位,人员编制不应低于四到五万人。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我军武装力量构建的早期阶段,人数并未达到如此规模。因此,红一军团最多也仅有两万余人,而红九军团则微乎其微,仅有几千人,连正常情况下一个师的兵力都不及。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一个师一般可装备超过一万人。
在红军的构造中,某些军团所辖的单位达到了军级,而有些军团规模相对较小,直接指挥所在的师。在经历长征这一极其艰难的阶段时,红军的兵力急剧缩减,有些军团的兵员甚至不足3000人,远远低于敌方正规团的兵力。因此,尽管在红军时期我们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设立如此多高级战术单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但绝非出于“好大喜功”。
首先,设置军团是为了符合现代军队的构建需求,按照垂直层级鸟瞰战术单位;其次,红军在当时的兵力增长迅速,需要一种可供未来发展的组织框架,彰显出我们坚定的建军信心和决心。正如主席在1930年致林帅的一封信中所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当时我军的兵员数量尚未达到规模,然而,及早设立番号和做好组织准备,为后续的兵力扩展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面对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建立军团构架可以有效混淆敌军的视线。在红军时期,国民党军一个师的规模通常相当于我军的一个军团,双方间存在显著的实力差异。为了增强战士们的士气,同时让敌军对我军的真实实力产生疑虑,扩大建制有助于使国军在心理上有所顾忌,考虑到可能面对的是红军的“一个军团”,他们往往会因此避免轻举妄动。
军团的建制在1930年至1937年间短暂存在于我军历史上,虽然当时红军的军团实力并未特别突出,但它无疑是我军早期大规模兵团组织的原型,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担任军团首长的英雄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都晋升为元帅和大将,如彭德怀、林彪和贺龙等,他们所指挥的兵力往往都超过数十万。因此,军团可谓是我军历史上最“神奇”的军事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