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9日,中国伟大的军事革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杰出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在北京离世,享年93岁。
可以说,邓小平的一生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然而,谁也没曾预料到,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邓公饱受疾病的煎熬。甚至在他临终时所留下的遗言,更让人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正式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各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邓小平已年届八十,年事已高。尽管如此,他依然继续肩负着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外界的眼中,邓小平始终是那位温和、亲民的老人,和蔼可亲,言谈间充满智慧。许多孩子亲切地称他为“邓爷爷”。
1988年,上海爆发了甲肝疫情,短短两个月内,超过20万人感染。疾病迅速蔓延,上海的医疗系统面临巨大压力,医院床位短缺,药品告急,连带着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的人民也开始陷入恐慌。疫情蔓延的速度让很多市民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在这场灾难面前,邓小平表现出了作为国家领袖的责任感和关怀。虽然年事已高,已是84岁的邓小平依然亲自前往上海慰问受灾群众,并组织调集周边省市的医疗队伍,增援上海,帮助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他还亲自走到受灾群众中间,用温暖的话语安抚大家,并郑重其事地说:“我也要在上海过年了。”这一句话不仅表达了邓小平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也无形中抚平了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在这次慰问中,邓小平遇到了一名失去父母的孤儿。为了让这个孩子感受到一丝温暖,邓小平掏出糖果,亲手送给他,还把孩子抱在怀里,耐心地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看星星。在孩子眼中,邓小平无疑是那位慈祥的“邓爷爷”,充满了父爱的温暖。
1989年11月,85岁的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宣布退休。即便如此,邓小平始终关心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继续不辞辛劳地视察南方,考察深圳、珠海和上海,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即便在退休后,邓小平依然对年轻一代充满关怀。在和南方干部的座谈会上,他像一位慈爱的长辈,鼓励年轻学者与工程师们勇于创新,他自己也谦逊地表示:“我也要向你们学习啊。”
1996年冬季,邓小平和往常一样,在晨起后阅读报纸,翻阅文件,秘书每天都会把他需要的眼镜和文件摆放在桌上,确保他能够方便使用。直到12月12日,邓小平忽然感到身体不适,呼吸困难,家人和医生紧急为他检查,并决定将他送往301医院进行治疗。然而,邓小平自那之后便再也未能离开医院。
在301医院里,邓小平的病情时好时坏,呼吸和吞咽都变得困难。尽管身体极度虚弱,邓小平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很少让医护人员为他分心,配合医生的治疗。由于年岁已高,邓小平的血管已变得非常脆弱,许多经验丰富的护士也未必能每次精准找到血管。每当针头刺入时,邓小平总是微笑示意护士不必紧张,轻声安慰她们。看到邓小平这样的体贴,医护人员的内心不禁更加沉痛。
为了让邓小平稍微转移注意力,护士们特意为他播放了纪录片《邓小平》。谁料,邓小平看了一会儿,便露出疑惑的表情,询问道:“屏幕里的这位老人是谁?”护士答道:“这就是您啊。”邓小平愣了一下,随即露出微笑,眼神中满是岁月的痕迹。过去几十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那个时代的稀缺收音机到如今的彩色电视,邓小平亲眼见证了这些进步和辉煌。
1997年2月6日,农历春节即将来临,邓小平的家属、医护人员、警卫员以及秘书们简单地在医院里为他准备了几道菜和饺子。大家的心中都充满了忧虑,期盼着邓小平的健康能够有所好转。然而,奇迹并未降临,邓小平的病情逐渐恶化,每天只能靠流食和营养液维持生命,整个人也逐渐昏昏沉沉。
在邓小平生命的最后时刻,医护人员询问他是否有其他遗嘱,邓小平淡然回应:“该说的都说过了。”他轻轻摇了摇头,仿佛已经做好了准备。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辞世,全国人民为之震惊,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向世人公布了邓小平的遗嘱,遗嘱中写道:“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将骨灰撒入大海。”邓小平的遗嘱简洁而朴素,表达了他一生的节俭与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当整理邓小平的遗物时,大家发现邓小平身边竟然还有一些破旧的衣物。即使是伟人,邓小平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他一生的节俭与朴素。
3月2日,邓小平的家属和亲人们,带着邓小平的骨灰,乘机前往祖国的海洋。当飞机飞至我国领海的上空时,年迈的卓琳含泪捧起骨灰,亲手将其撒向大海,鲜花花瓣随风飘散。卓琳泪眼朦胧,但她对邓小平的承诺永远坚定不移:“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会过得更好。”
尽管邓小平未能亲眼目睹香港的回归,但香港特区的升旗仪式在1997年7月1日零时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冉冉升起,奏响了国歌。卓琳代表邓小平出席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代替他完成了这一使命,也让邓小平的心愿得到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