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傅作义的交往,实际上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便开始了。当时,傅作义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深深打动了毛主席和当时的共产党员们。傅作义坚持抵抗外敌侵略,捍卫民族尊严,这一气节得到了毛主席及共产党人的高度评价。
1937年,毛主席派程子华等人到山西,与傅作义共同商讨抗日战事。程子华对傅作义的事迹赞叹不已,他在与傅作义的对话中提到:“傅先生无疑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气节的人。记得去年,日方通过关东军给您开出了6000万大洋,并附带着几个苛刻的条件:要求您宣布脱离南京政府,单独建国,甚至让您选定自己的国号,并且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作为您的领土。可是,您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诱惑。这一行动不仅让我们震惊,更让我们深感敬佩。”
傅作义的这种坚持,最终为北平的和平解放铺平了道路。毛主席也对傅作义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对他充满了信任与重视。
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问傅作义未来打算从事何种工作。傅作义回答说,他并不打算继续从军,而是希望能够投身水利建设工作。对此,毛主席宽慰道:“将来你可以担任水利部长的职务,其他工作也可以管理,我觉得你具有很强的能力。” 毛主席对于傅作义的评价,不仅仅是基于他过去的经历,更是出于对他个人品质和能力的全面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傅作义的信任一直未曾改变。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会上需要通过副总理、各部部长的最终人选。当周恩来宣布傅作义将担任水利部长时,主席团一致通过了这个决定。这个决定让傅作义感动得泪如雨下,当场掩面哭泣,甚至让会议暂停了一会儿。
会后,傅作义含泪说道:“没想到我能够被选为水利部部长。在蒋介石的统治下,我曾尝试以黄金美钞贿赂,却无法获得任何重要职位。今天,毛主席和共产党给了我这个机会,我感到无比荣耀。”随后,他激动地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虽然傅作义出任水利部长的任命得到了全体委员的通过,但在任命公布后,仍有一些人心存不满,提出异议,甚至有人调侃:“老革命不如新革命,新革命不如不革命。”此言传至毛主席耳中后,毛主席立即回应:“你们谁有能力,把北平20万守军调出北平,确保解放军不费一枪一炮就能解放北平,并且保证古都不受一丝一毫的损害?”
毛主席的言辞立刻让那些质疑的人哑口无言,大家的怨气也随之烟消云散。
然而,傅作义刚上任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在水利部中,部分人因为傅作义非党人士的身份,故意对他刁难、贬低他。一次,傅作义乘专车前往水利部开会,会议散后,却发现自己的车子不翼而飞。后来才得知,是有意将他的专车停放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傅作义以部长身份批示的文件,也遭到部分人的质疑与反对。
于是,傅作义采取了不直接批示文件的方法,而是让副部长代为处理。时间久了,这也成了一个惯例。直到有一天,毛主席注意到水利部的文件上没有傅作义的名字,这一细微的变化引起了毛主席的警觉。他立即找到了傅作义,并直接问道:“我们的党内是不是有人对你不尊重?”
傅作义感激地答道:“哪里,哪里,您已经宽容我,我已心存感激。水利工作对我来说并非精通,可能不足以胜任部长的职责。”但事实上,傅作义并非完全如自己所言那般是“门外汉”。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傅作义就曾在军区担任过水利方面的重要职务,并在很多地方推动了水利建设。
例如,1931年,傅作义担任绥远省主席期间,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水利规划,推动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在河套地区,傅作义亲自指挥,调动部队协助水利建设,使得水利事业和军事需求得以有机结合。
在这期间,傅作义也在多次的水利工作中展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甚至帮助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
毛主席了解了傅作义的过往经历后,对他更加宽慰:“不懂就去学,有问题就去请教群众,水利工作是不断摸索出来的。”接着,毛主席又问道:“为什么水利部文件中没有你的名字?你是不是在水利部有职无权?” 对此,傅作义不以为意,他解释道:“由于我常常出差,副部长批示也是一样的。”
然而,毛主席却没有就此放过此事,并将此问题传达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迅速做出反应,要求水利部:“不论大事小事,凡是没有傅作义部长批示的文件,一律无效!”
这种信任的传递,令傅作义更加感到责任重大,也时刻警醒着他,他明白自己不能辜负党和毛主席的期望。傅作义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水利建设任务繁重,不能只在办公室坐着,要走到群众中去,了解一线情况。”
于是,傅作义常年深入水利工程一线,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1950年,淮河发生特大洪水,傅作义亲自组织召开了治淮会议,决定并落实了治水方案。在此后的几年中,傅作义深入淮河上游,亲自选址、设计大坝,为淮河的治理做出了卓越贡献。
傅作义几乎每年都要进行至少三次的长时间视察,特别是淮河和黄河的治水工作,成为他毕生心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视察期间傅作义患有严重的胃病和心脏病,但他始终坚守岗位,走遍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常常以吃干粮、服药片的方式度过艰难的日子。
毛主席深知傅作义在工作中的付出,曾在一次会议上高度评价道:“他真是一个钻进去了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傅作义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直至1972年,因为长期过度劳累和健康问题,他终于向中央提交了辞职报告,结束了长达23年的水利部长生涯。虽然如此,傅作义仍然关注着国家的水利建设,并为此贡献了自己最后的力量。
1974年,傅作义因患癌症病重,周恩来亲自前去看望他。周恩来在床前告诉傅作义:“毛主席让我来看望您,他说您对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一番话让傅作义激动不已,虽已年迈病重,他的目光依然充满着对国家、对人民的热忱。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因病去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