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遣屠睢担任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前往岭南平定。屠睢在当地屠杀无辜,引发了越人强烈的反抗,最终被当地人杀害。随即,秦始皇任命任嚣为主将,与赵佗一起带领大军再次征讨,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将岭南成功纳入大秦版图。
为了更好地治理南方,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立了南海郡,并任命任嚣为郡尉,负责该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监察工作。南海郡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和四会四个县,其中龙川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极为重要,因此赵佗被任命为龙川县令。在赵佗的领导下,他不仅致力于防止越人反抗,还推行了“和辑汉越”的政策,积极安抚当地的越族。他鼓励士兵在当地安家立业,促进汉族与越族的文化融合,并上书皇帝,建议将中原的居民迁移至南越,以推广中原的文化。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胡亥继位,在赵高的操纵下,胡亥开始了对兄弟姐妹、宗室皇亲以及功臣名将的大规模屠杀。第一个成为牺牲品的便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长公子扶苏,接着是驻守长城的蒙恬和蒙毅两兄弟。所有不顺从的新帝指令的人都遭到了残忍的杀害。
在秦二世继位后的三年内,赵高深得胡亥信任,广泛任用亲信,逐渐完全控制了朝政。这三年中,许多皇室成员、皇子和皇女在赵高的指使下遭遇不幸,驻外的将领也难逃厄运。凡是对赵高有所抗拒的将领,甚至包括李信、尉缭等人,都被边缘化或清除。赵高的猜忌心日益严重,甚至阻碍了新兴将星章邯的发展,章邯虽然英勇,但在外作战时总是顾虑重重,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战力。
与此同时,位于南越的任嚣和赵佗,手握50万秦军,成为赵高心头的巨大威胁。然而,由于朝廷内反对势力尚未完全清除,赵高不敢轻举妄动,再加上南越远离咸阳,虽有强大军力,但对朝廷的威胁较小,赵高暂时将他们置于“黑名单”的后方。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开始大规模征兵前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也被征召,担任屯长,带领900名贫苦农民前往渔阳。在途中,由于连日暴雨,洪水阻断了道路,队伍进展缓慢。眼看着抵达渔阳的期限迫近,陈胜和其他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根据秦律,若兵丁未能按时到达,定会被处死。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起义,并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由此,秦末的起义战争正式爆发,各地豪杰纷纷起义,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战争。随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严重的战乱。
此时的大秦帝国已陷入混乱,赵高根本无力应对叛乱,根本无法再顾及南方的赵佗了,赵佗也因此逃过了一劫。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赵佗手握50万秦军,为什么不反抗赵高?答案其实并不简单。首先,尽管秦始皇去世,但秦始皇的威严依然存在,秦军将领及其军队并不敢轻易反叛朝廷。其次,军队的后勤供应依赖咸阳,若贸然反叛,军队将面临断粮的困境。直到秦国陷入内乱,咸阳逐渐停止对南越军队的供粮,士兵对朝廷的不满情绪积累,赵佗才敢作出反应。虽然他反抗了,但他并非要反秦国,因为那时的秦国已经名存实亡。可以说,赵佗的反叛并不是要推翻秦国,而是在一个已经垮塌的朝廷下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
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南越的50万秦军不北上去救援秦国?从两方面原因来看,首先,赵佗不想让南越陷入战乱;其次,既然赵高已经打算杀了他,赵佗为何要去救他?反正已经无法依赖朝廷的支持,不如选择与其对立。
综上所述,陈胜的起义在某种程度上间接拯救了赵佗,让赵高无法顾及南方。因此,陈胜可以被看作是赵佗的“救命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