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尽管它的最高点仅有1586米,距离国民党军队的阵地最多不过百里,这个地方却成为了一个国民党始终无法轻易攻克的“龙潭虎穴”。井冈山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凭借独特的地形、坚强的地方武装和精妙的游击战术,使得敌人即便有兵力也无法突破。
1927年秋,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虽然经历失败,却并未消沉,而是坚定地南下,越过重重山脉,终于在罗霄山脉这一自然屏障中扎下了根基。国民党虽然试图消灭这股力量,但他们并非没有尝试过。实际上,进入井冈山虽然看似简单,但一旦进来,想要安全撤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敌人最害怕的正是这里的地形险峻、人地合一的战斗方式和“以弱胜强”的灵活战术。
1927年9月19日的文家市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战略决策:“到罗霄山脉中段找个好落脚点!”于是,毛泽东带领部队南进,目标直指湘赣交界的井冈山。这里的地理条件极为有利:山脉险峻,林木茂密,地势险要,是一个天然的防御工事。特别是在当时,国民党集中兵力在大城市,对井冈山地区的控制几乎为零。
井冈山的地形优势体现在它的五大隘口——大小五井、黄洋界、桐木岭、双马石和八面山,这些天然屏障让敌军在进攻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山势的险要,加上地方武装的实力,使得敌人即使有几百人的兵力,也无法轻易侵入。与此同时,井冈山周边的宁冈、永新等县,因其自给自足的农业资源,提供了红军所需的粮草和资金支持。红军的筹款口号“打土豪、筹军费”便源自于此,有了物资保障,后勤就能继续维持。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队攻占茶陵县,建立了湘赣边界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随后,工农革命军又攻占了宁冈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成型。虽然井冈山地理位置偏远,但正是这种偏僻,使得敌军不敢轻易发动全面进攻,打进去并不难,最困难的是一旦进入,想全身而退几乎不可能。
国民党也曾尝试消除这个难题。1928年夏,敌军调集重兵,发起了第一次“会剿”。由于弹药短缺,红军无法与敌军正面交锋,毛泽东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敌疲我扰,敌驻我扰”的游击战略。红军依托井冈山的地形优势展开游击战,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1928年8月,黄洋界保卫战成为井冈山战斗史上的经典之战。在敌军四次强攻下,红军凭借险要地势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凭借不到一个连的兵力守住了黄洋界,成功击退了敌军。这一战让敌人认识到,进入井冈山容易,但想全身而退简直是做梦。
井冈山的战斗不仅仅是因为红军的战术高超,更因为红军的纪律严明。早在1928年3月,毛泽东就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一措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帮助红军稳固了后方。当地百姓与红军情同手足,常常为红军提供情报和物资支援。每次敌军进攻,红军都能以“地雷战”和“麻雀战”成功打击敌人。
敌军不断尝试不同的打法,但总是被红军一次次击败。红军在井冈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灵活的游击战术,还在于红军依靠地理优势与群众支持,屡屡击退敌军。敌人最终总结道:井冈山并非无法打破,而是进入后就难以撤退。
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陈毅等领导的部队成功会师,井冈山的战略格局得以巩固。两支部队合并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担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标志着“朱毛红军”这一标志性军队的诞生。
会师后的第一次胜利发生在1928年6月23日的龙源口战斗中,敌军三倍兵力围剿井冈山,结果被红军反击包围,敌军团全军覆没。胜利之后,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八角楼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重要文献,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战略思想,后来成为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根本法宝。
尽管敌人三次“围剿”,两次“会剿”,红军依靠井冈山的地形和民众支持一次次击败敌人。然而,最终井冈山根据地由于敌我力量对比失衡,被迫撤离。但井冈山所留下的不仅是战斗的胜利,更是革命战略的成熟和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
毛泽东曾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所留下的,远不止短暂的胜利,它成为了激发中国革命、推动历史进程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