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建设任务仍然繁重,因此许多老将军们被派遣到全国各地担任重要职务。就在他们忙得脚不沾地之时,贺龙找到了彭德怀,向他提出请求,希望能调动一名重要人物。
彭德怀听到那人的名字后,脸上露出一丝犹豫,随即他说道:“贺老总,他是我得力的助手,说实话,我确实有些不舍得。”然而,贺龙阐述了他的理由后,彭德怀立即没有任何犹豫,答应了他的请求。
那么,这个让两位元帅都如此重视的人究竟是谁?他有什么特殊之处,能够让两位英雄如此牵挂?
贺龙和彭德怀虽然性格各异,但他们同样都是历史的传奇人物。在解放战争期间,贺龙曾经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把自己的部队交给彭德怀指挥,而他自己则返回后方工作。对此,彭德怀曾高度赞扬:“贺龙为了支持西北战斗,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被派往西北工作,而贺龙则奔赴西南。一天,贺龙突然找到彭德怀,问候道:“老彭啊,最近怎么样?一切都顺利吧?”彭德怀笑着回应:“托贺老总的福,一切都好。”
两人随便聊了几句,贺龙便直入正题:“彭总,我这次找你,是有件事不太好意思提出,希望你能答应。”彭德怀立刻表示:“贺老总有事尽管说,只要我能帮忙,且不违背纪律,我一定会答应。”
贺龙爽朗地笑了笑:“彭总还是这么爽快。这件事不会违反组织的纪律,也不会让您破例,实际上,我是想从您这里借个人。”
听到这里,彭德怀心里一阵疑惑,便问:“是谁有这么大的能耐,能让您亲自开口请求?”贺龙没有藏私,直接说出:“就是曾经在我部下工作的贺炳炎,我想把他调回来。我知道他在你这里表现出色,您也很器重他,但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我也不会开口请求。”
听到此言,彭德怀没有立即回答。毕竟,贺炳炎确实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并且与自己的工作十分契合。看到彭德怀久久没有反应,贺龙知道他是舍不得,于是只得补充道:“我这么做,也是因为他健康状况堪忧,必须调回去休养。”彭德怀听到后,终于答应道:“贺老总,这个理由我不仅同意,简直是不得不同意。”
那么,贺炳炎究竟是谁?为什么贺龙这么急于调他回去?
贺炳炎出生于湖北宜都的一个贫苦农家。小时候,他正直、勇敢,经常看到贫苦百姓受欺负时,挺身而出帮忙。1928年秋,贺炳炎的父亲贺学文加入红军,并带领队伍回乡进行游击战。15岁的贺炳炎也渴望加入红军,可父亲却不同意,说他年纪尚小,身高不够,武器也难以使用,劝他等几年再说。
贺炳炎不服气,嚷道:“我虽然个子不高,但我力气大!”贺学文还是坚决地拒绝:“力气再大,若拿不住枪该怎么办?”他不忍心让儿子涉险。贺炳炎固执地表示:“我就是要为老百姓出头!”于是,他离家而去,悄悄跟随红军队伍,最终找到了父亲。尽管贺学文极力反对,贺炳炎还是坚持要参军,最后在贺龙的安排下,终于加入了红军。
贺炳炎一旦参军,表现出色,英勇作战,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员,并在不断的战斗中逐渐成长为领导干部。1932年6月,国民党21军偷袭洪湖,贺炳炎作为队长带领队伍抵抗。他为了节省武器,主动让出了自己手中的枪,拿起了两把菜刀。在敌军压倒性的火力面前,他毫不畏惧,带领队伍浴血奋战,最终获得了胜利。战后,学员们笑着称他为“贺小龙”,但贺炳炎却严肃表示:“我不能与贺老总相提并论,今后不许再说这种话!”
1935年12月,在红军长征途中,贺炳炎的右臂在与敌军交战时被子弹击中,最终不得不截肢。那时,条件极为艰苦,连基本的麻药和手术器械都没有。在极度痛苦中,贺炳炎坚强忍耐,成功完成手术,而他顽强的精神也成为了战士们的楷模。贺龙特意带回他的骨头作为激励:“这就是贺炳炎的骨头,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骨气!”
抗战全面爆发后,贺炳炎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团长,并多次参加击败日军的战斗。尤其是在马鞍山伏击战中,尽管贺炳炎只剩一臂,他仍凭借顽强的毅力制服了数名日军,成为了军中传颂的英雄。
1947年4月,贺炳炎奉命加入彭德怀的部队,担任西野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彭德怀虽然最初并不了解他的能力,但随着任务的顺利完成,他逐渐对这位“独臂将军”产生了深深的敬意。1949年,西宁解放后,贺炳炎被任命为青海军区司令员。随着长期的高强度作战和青海的恶劣环境,他的健康急剧下滑。贺龙得知后,心急如焚,于是找到了彭德怀,请求调回贺炳炎。
虽然彭德怀舍不得这位得力助手,但更为关心他健康的彭德怀最终同意了贺龙的请求。
1955年,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但命运不公,他在1960年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突然发病,最终于7月1日去世,享年4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