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我国在松辽平原进行勘探,意外发现了大庆油田。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与开采,这里生产出了超过一千万吨的原油,这一重大突破不仅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格局,还让中国脱下了贫油落后的帽子。从那时起,大庆油田的建设在国家历经艰难时刻时,为中国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天要为大家讲述的主角便是当时大庆油田的总指挥——徐今强。那么,徐今强的人生经历又有哪些传奇之处呢?
徐今强出生于1914年的上海,祖籍在浙江鄞县,也就是今天的宁波。八岁那年,在父母的陪伴下,他返回宁波,与祖母共同生活,并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曾就读于宁波省立第四中学。这个时期,他不仅潜心学习,培养了较强的能力,也为他后来的革命活动埋下了种子。
1931年,随着日军策划的“九一八”事变,侵华战争的阴云越来越浓,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徐今强与大多数爱国青年同仇敌忾,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会和青年义勇军,他不怕艰辛,走上街头发表演讲,为抗日军队筹款,彰显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此期间,宁波的爱国青年掀起了一场阅读进步书刊的热潮,徐今强与好友共同经营了一家书店。在经营书店的过程中,他秘密阅读了《新青年》《曙光》等进步著作,逐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初步理解,并发现唯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救中国于水火之中。
然而,1937年8月,日军在上海制造的“八一三事变”让徐今强的命运发生了巨变,炸毁了他在外白渡桥附近的家,眼见父母被迫返回宁波老家,徐今强于1938年4月重返上海,看到自己童年生活的地方已成为一片废墟,内心的愤懑难以平复。他迅速找到曾一起经营书店的好友毕青,决定投身于抗日救国的队伍中。
他们联合寻找在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工作的邹韬奋,在他的指引下,最终找到了设在汉口的中共长江局,结识了在汉阳兵工厂工作的吴永裕。这一联系使得徐今强逐渐走上了革命之路,最初在中共长江局的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革命的发展添砖加瓦。
1938年4月,徐今强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前往延安抗大学习。顺利毕业后,徐今强被分配至八路军第四纵队。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四纵队伍在此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徐今强得以担任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联络科长,为军事工作贡献力量。
随着形势的发展,徐今强先后担任了解放军第二军第九旅政治部主任、华中局联络部科长、胶东军工部研究室副主任等重要职务。在党的领导下,他亲历了艰苦的解放战争,并见证了1949年5月上海的解放,这之后他担任了中国石油公司的军代表。
1950年,随着政务院决定设立石油管理总局,以统一管理全国的石油工业,徐今强被任命前往北京担任石油管理局副局长,随后调任代理局长。1957年,他转至兰州,出任兰州炼油厂厂长,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管理和技术经验。
到了1963年,徐今强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并同时担任大庆油田党工委书记和总指挥。在大庆油田的建设中,他大力抓经济技术指标、施工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与钻井指挥部的同事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显著推动了油田的生产进展。在他的带领下,大庆油田的产量实现了飞速的增长,成为全国的典范。
1966年,徐今强被任命为代理化学工业部部长,之后又接任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等多个职务。他无私奉献、辛勤工作,直至1976年7月在北京英年早逝,享年62岁。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光辉历程,也是一位革命者在历史洪流中激荡出不平凡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