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先生,十年未见,您看起来比以前要苍老些。”
这句话,出自周恩来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与蒋介石的那次对话。十年未见,周恩来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感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这次见面前,周恩来已听说蒋介石因腰部受伤而躺在床上。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关心和体贴,周恩来剃去了多年蓄的头发,刮掉了胡须,换上了整洁的中山装,显得特别端庄有礼。
周恩来一生以细致入微的性格著称,无论何时他总是把细节做到尽善尽美。这样的细心和周到,世间少有人能做到。
躺在床上的蒋介石见到久别重逢的周恩来,急忙想要站起身来,表情严肃,带着浓重的江浙口音说道:“恩来,你是我的部下,应该听我的话。”
然而,周恩来却机智而从容地回答了蒋介石的话。
那么,是什么样的情形让周恩来与蒋介石会面?他们为何会有“部下”与“上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方式应对蒋介石的威胁?
当时,蒋介石正坚定地进行围剿红军,誓言要彻底消灭这股他视为威胁的红色力量。他认为只要解决了红军,自己就能安枕无忧。
然而,蒋介石忽视了全国东北三千万百姓的疾苦,未曾听见他们的呼声。面对国土逐渐沦陷,他依然固执己见,选择发动内战、对外妥协,推行极为反动的政策。
他坚信,最后的胜利已经触手可及,只要彻底消灭陕西、陕北地区的红军,他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内外一切问题。
此时,西北前线指挥红军围剿的正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尽管他们拥有精锐的东北军,但多次与红军交锋后,张学良的部队却屡屡败下阵来,伤亡惨重。
这让张学良深感困惑,甚至在多年后,他还曾回忆起“直罗镇战役”的惨败——他麾下的109师全军覆没,师长牛元峰悲愤自杀。他感叹,红军之所以能屡战屡胜,背后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张学良由衷赞叹:“红军的凝聚力真是不可思议,带领这么多人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此时,张学良心中早已对蒋介石的固执政策心生不满。国仇家恨积压在心,他渐渐开始与共产党秘密接触,减少了与红军的对抗。
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北,督促张学良等人继续围剿红军。而国民党嫡系部队已经整装待发,一旦张学良和杨虎城有所犹豫,国民党将不惜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
然而,面对蒋介石的施压,张学良不再沉默,屡次与蒋介石进行言辞激烈的劝谏,直言不讳地批评蒋的内政政策,但每次都未能改变蒋的决定。
终于,1936年12月12日,西安华清池内枪声响起,蒋介石被软禁,随行的国民党官员也全部被扣押。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的命运陷入危机。
此时,全国上下都在讨论如何处置蒋介石,而“杀蒋”以谢天下的呼声四起。随即,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应邀前往西安,试图协商解决这一危机。
周恩来和张学良会面时,直言不讳地告诉张学良:“我们并不赞同此种做法。”
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激化,周恩来提出了“保蒋安全”的主张,坚决反对杀害蒋介石,并劝告张学良和杨虎城不要采取过激行动。
很快,南京方面派遣宋美龄和宋子文赴西安,与中共和西北方面进行谈判。经过几轮协商,最终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
然而,协议的落实仍需蒋介石的最后决定。于是,周恩来于12月24日再次与蒋介石会面,十年后的这一刻,二人再次站在了同一场景中。
十年前,黄埔军校的那次握手,奠定了二人“部属”和“上级”的关系,而此时,站在蒋介石面前的周恩来已经不再是那个稚嫩的青年。
1922年,陈炯明叛乱,孙中山处于危难之中。当时,蒋介石远在上海,尽管身边亲信劝阻,但他依然毅然决定赶赴广东,保护孙中山安全。
孙中山深感困惑,他始终在思考,究竟是能力更重要,还是忠诚更为关键?
他意识到,过去的军阀武装并不可靠,而只有通过建立一支可以信赖的军队,才能为革命事业奠定基础。于是,创办军校成为了当务之急。
蒋介石,作为孙中山口中最可信赖的代理人,接过了这一责任,并于1923年赴苏联考察。在苏联的接触中,蒋介石首次接触了共产主义理念,起初他对苏联印象深刻,但在遇到阻力后,他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1924年,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此时,军校急需大量人才。在张申府的推荐下,周恩来被邀请担任政治教官,成为黄埔军校的一员。
1924年11月,周恩来与蒋介石首次见面,那时周恩来年仅26岁,蒋介石已年过三十。两人在谈话中,蒋介石被周恩来的才气所折服,两人迅速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那次握手,标志着周恩来正式成为蒋介石的部下。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工作极具成效,他对政治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新建立了规范化的政治工作体系,并引进了一批共产党员,加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
蒋介石对周恩来的能力和才华极为赞赏,他曾表示,黄埔军校中最得力的助手就是周恩来和邓演达。
然而,蒋介石最终未曾预见到的是,自己曾经信任的两位干将,最终都会成为他最坚决的对手。
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派系混战,蒋介石逐步掌握了党内实权,然而他与周恩来的关系逐渐出现裂痕。
1927年,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对军队的控制,开始削弱共产党在党内的影响力。他要求周恩交出共产党员名单,但被周恩来坚决拒绝。
这一事件标志着国共关系的破裂,而周恩来也意识到,蒋介石的政治路线已与自己完全不同。
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推进,蒋介石开始强化“反共”政策,周恩来则继续为革命斗争而奋力前行。
不久,周恩来参与了南昌起义,并在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尽管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周恩来与其他革命先烈依然坚守着对抗蒋介石的信念。
蒋介石虽打败了北洋军阀,但他背离了革命理想,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而周恩来和毛泽东等人则继续推进红色力量的崛起,建立了新中国,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
十年后,周恩来和蒋介石再次相遇,面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