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忆上甘岭战役时,崔建功将军曾提到过,1950年4月,贵州爆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匪乱,武装土匪人数超过了13万,装备精良,其中包括1100多挺机枪。而我国当时参与剿匪的部队,仅有三个师,总兵力不足四万人。尽管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存在较大差距,我军却凭借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战术,迅速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军指战员的勇敢和卓越的训练水平,更因为土匪之间缺乏协作,彼此松散,且很多匪徒继承了国民党军“不顾他人死活”的传统,最终被我军逐一击溃。
在剿匪行动中,特别突出的是我军第五兵团第十五军45师的134团和135团,他们面对的敌人是杨正斌和罗湘培的两股匪军。杨正斌和罗湘培各自领导一个匪军部,旗下包括六个师,总兵力超过两万人。我军则采取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134团和135团轮番进攻,只要杨正斌和罗湘培一有动静,接应他们的匪徒们就会迎来灭顶之灾。
贵州地形复杂,多山多洞,其中的溶洞常被土匪作为抵抗剿匪部队的堡垒。针对这一情况,我军根据战斗经验,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溶洞攻坚战术。1950年4月25日,134团成功攻占了杨家洞,活捉了杨正斌以及其他几名匪首。5月2日,135团攻破了郎岱县的窗子洞,捕获了安克庚以及李名山的儿媳妇,得知了罗湘培的藏匿地点。李名山本是织金县的恶霸地主,他不仅剥削农民,还常常以极端手段对待那些无力交租的贫苦百姓。李成举——李名山的侄子,叛军中的高层人物,曾为杨正斌被俘后,成为了罗湘培手下的重要人物。
在一次剿匪任务中,李名山的匪徒偷袭了我军的后勤队伍,抢走了药品,并残忍杀害了11名战士。这一事件震惊了当地百姓,李名山也因此名声大噪。而在逃亡的过程中,罗湘培一度躲进了织金县,并与李名山保持联系。然而他很快发现,李名山的所谓“总指挥”并没有多少实权,只是凭借自己的家族背景和地势优势吹嘘,实则无能为力。尽管如此,罗湘培依然与李名山虚与委蛇,最终带着手下亲信逃往了水城县的杨梅乡。
然而,这一战术并未令李名山从容,他依然坚信有侄子李成举的支持可以翻盘。于是,李名山带着家人和手下躲进了四方洞。四方洞坐落在悬崖上,周围地势险要,进出难度极高,是天然的防御要塞。我军随即对四方洞展开了包围攻势。尽管前期的战术失效,我军很快调整策略,利用重火力封锁洞口,并在山崖上搭建平台,通过木材和手榴弹对洞内的匪徒进行压制。
李名山被困洞中,不禁焦虑,而他的儿媳妇被我军收捕后,也参与了宣传劝降。在宣传和持续的战术压力下,李名山终于意识到无法逃脱,决定率领手下47名匪徒投降。5月12日,李名山带着匪徒从四方洞中走出,向我军投降。
但罗湘培的势力依然顽强,尽管许多匪首已经被剿匪部队击溃或俘获,剩余的匪军依然顽固抵抗。罗湘培通过联络其他叛军,重整旗鼓,企图再次反扑。我军则迅速调整战术,集中兵力,一举歼灭了罗湘培所剩无几的力量。7月9日,经过连续的剿匪战斗,我军成功解放了被匪徒占领的各大县城,并抓捕了16名重要匪首,彻底削弱了叛匪的实力。
然而,罗湘培并未轻易投降,他在水城县杨梅乡恢复了元气,并得到了一些其他叛军的支持。罗湘培开始与各大匪首联合,成立“黔西北九县游击纵队”。虽然这一提议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在混乱中,罗湘培成功带领这些匪首达成了共识。尽管如此,罗湘培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李成举与其他叛军的关系紧张,使得他很难得到绝对控制。
随着剿匪部队的不断推进,贵州境内的匪乱逐渐得到控制。7月27日,134团通过侦察连的巧妙行动,摧毁了李成举的老巢,随后联合其他部队成功击败了李成举的残余力量。8月26日,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我军对罗湘培最后的根据地发动了全面进攻。经过艰苦奋战,9月19日,我军成功将罗湘培和其他匪首一一击败,彻底消灭了这一匪乱。
罗湘培的覆灭,标志着贵州剿匪斗争的胜利,剿匪部队通过精湛的战术和坚定的决心,最终将这些罪大恶极的匪首连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