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年,司马懿经过多年装死般的隐忍,终于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他曾在洛水旁立下誓言,要善待政敌曹爽,结果却在数日后背弃承诺,疯狂清洗曹魏宗室的权力核心。五年后,司马师又在冷酷无情中屠杀了保皇党的一些重要人物,如李丰和夏侯玄,并废除了魏帝曹芳。接下来,司马昭在大白天堂而皇之地弑君,最后到了265年,司马炎彻底篡位,建立了晋朝。这几乎是五年一次的大动作,仿佛他们之间有某种暗中的默契。
然而,司马家族的这些人,你们是否意识到?你们所篡夺的政权并非像你们想象中的那样光荣壮丽,而是让整个国家和人民陷入了痛苦和深深的阵痛。你们犹如打开了堤坝的洪水口,灾难随之而来。
你们公开违背誓言,彻底摧毁了诚信;你们废除了帝王,把仁义踩在脚下;你们在众目睽睽下弑君,使忠诚与德行化为泡影;你们自立为帝,打破了传统的纲常伦理。你们让华夏这个礼仪之邦滑入了一个暴力肆虐、原始丛林的状态,和那些未开化的部落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可怜的是,司马炎终其一生,不仅要与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攸斗得死去活来,还得提防像贾充这样的死忠走狗;还要安排一批个个德才不配的“自己人”占据重要位置。司马家族在权力斗争中的内耗,最终导致了16年的八王之乱,几乎摧毁了他们的根基。
这就是因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不禁想象,如果当初司马懿等人能预见到今天的结局,他们是否还会坚定地走上篡权的道路。然而,善恶终有报应,司马家族所种下的祸根,最终得由他们自己来尝试苦果。
史书中有意为你们的西晋保留了些许面子,记载它在317年才宣告灭亡。然而,实际上,西晋早在311年洛阳城破时就已经名存实亡。因为你们的法令和印章早已被匈奴人掠走了。
来吧,看看这一切是如何走向崩塌的吧。
公元310年十月,刚刚通过篡权获得皇位的刘聪,迅速开始了进攻洛阳的战略布局。首先,他认为,国无二主、天无两日,攻占洛阳是汉赵政权的政治使命;其次,刘聪刚继位,需要这样的战功作为献礼。刘聪派出了刘粲、刘曜、王弥等人率领四万兵力为主攻力量,命令石勒将辎重留在重门,并率领二万骑兵前往大阳与刘粲汇合,直奔洛阳展开猛烈进攻。
双方首先在西明门爆发激烈的交火,陷入困境的洛阳城顽强抵抗,竭力抵挡着石勒一行的攻势。尽管洛阳顽强抵抗,但汉赵的胡人们果然如以往一般,在进攻未果时迅速撤退,开始了扫荡周边地区。刘粲从轘辕关出发,劫掠了梁、陈、汝、颖等地;石勒则从成皋关出发,攻陷了陈留太守王谢所在的仓垣。王弥则带领两万兵力与石勒汇合,继续向陈郡、颍川进军,随后又转向徐州和兖州。对于这些胡人来说,他们的战术很简单——如果洛阳难以攻克,那就将周围的地方彻底清洗干净,看看洛阳这座孤城究竟能撑多久。
中原大地,长期的战乱已经让民众忍无可忍。无数的流民要么饿死,要么被屠杀,要么被迫成为汉赵的“伪军”。其实,问题不在于百姓是否爱国,而在于司马家族根本没有给百姓留下一条生路。这么多年来,除了内斗和外战,你们司马家族究竟为百姓做过什么?而这类黑暗日子还看不到尽头。
那么,为什么这些流民宁愿加入王弥、石勒等匪帮,而不愿加入西晋朝廷的正规军去保家卫国呢?这就是两种组织体制和分配方式的巨大差异。匪帮通常采取直接的分配模式,谁做出了贡献,谁就能立刻得到回报,这种迅速的激励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外来资源,维持其生存。而西晋的官僚系统,分配过程复杂且冗长,层层盘剥,难以满足百姓的迫切需求,因此很难吸引那些饥饿的流民加入。
记住,乱世之中,基层官员一般无法吸引流民和匪帮的加入,因为他们手中的资源和权力非常有限,且缺乏再生能力。即使他们能够争取到高层的支持,也需要很长的反应时间。而流民和匪帮的行动更直接,他们能迅速占领资源、扩大势力,形成滚雪球般的规模。这就是一个国家崩塌的根本原因——底层结构的崩坏和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西汉一旦乱了,刘秀立马崛起建立东汉;东汉一旦乱了,曹操迅速扫平北方的各方敌人。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基础没有崩塌。两汉的乱世不过是中高层的斗争,换个领导就能重新振作。而西晋呢?兵源枯竭,官僚体系崩溃,信仰体系瓦解,导致无法恢复,最终只能死于自伤。
此时,在洛阳城内,由于长期的包围和持续的物资短缺,洛阳终于面临着无法支撑的危机。司马越紧急召集各地的军阀来增援,甚至放出话来:“现在还有救,再犹豫就来不及了。”
然而,现实却更加残酷。西晋朝廷的求援几乎没有得到响应,只有南方的山简和王澄愿意提供援助,但他们的援军很快被流民阻拦,山简甚至被迫从襄阳迁往夏口。看到这里,西晋朝廷最终意识到,连他们自己的流民都无法保护他们,局势已经无法挽回。
随后的故事变得更加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