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柯四容 博士来集团武汉世承宏广创作团队
图 世承宏广创作团队编印的书籍图片
图 湖北省阳光慈善物资中心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称号
【编者按】近日,《当代慈善艺术家风采(第一卷)》全国征稿在武汉启动。活动由湖北省阳光慈善物资中心、博士来集团武汉世承宏广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艺术鉴赏网协办,旨在系统记录艺术家慈善实践,展现其以艺术回馈社会的担当。阳光慈善艺术馆作为发起平台,长期推动艺术与公益融合,凝聚海内外千余位艺术家及爱心人士,持续助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世承宏广创作团队自2023年成立以来,积极投身文化传承,已为102岁孙方编写回忆录《翰墨书香》,参与编印洪湖何氏《家族史》、湖北省老年大学黄梅戏剧团《艺术人生》等著作十余部,并致力于“生命关怀”等项目。本期始,中国艺术鉴赏网专栏将陆续推出慈善艺术家长篇纪实,呈现他们的艺术人生与善行义举。
图 作者与慈善艺术家姜有年老师合影

在长江之畔的江城武汉,有一位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的女性书法家,她叫姜有年。六十三载春秋在她身上沉淀为从容与温润,而笔墨纸砚则伴随她走过了大半个人生旅程。
1963年出生的她,如今已是中国书法界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作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她的书法之路始于对传统文化的朴素热爱,成于数十年的不懈坚持与潜心钻研。
早年,她有幸师从黄松涛、黄亮先生学习书法,在两位名师的悉心指导下,她深得传统书法的艺术精髓。她的笔法古意盎然,线条优美流畅,在楷书的端正、行书的飘逸、隶书的古朴、草书的狂放之间自如游走,展现出扎实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感悟。
多年来,她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书法大赛,屡获佳绩,在书法界赢得了良好声誉。除了专注艺术创作,她还在多家寺院及社会机构担任书法教师,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更多人。她的作品不仅深受国内收藏人士喜爱,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艺术修养与书体追求
对姜有年而言,书法首先是一种个人修养的体现,是心灵与笔墨的对话。在她看来,书法艺术并非通往权贵的阶梯,而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与沉淀,是修身养性的最佳途径。她常说:“笔墨之间,见性情,见品格。”一位领导人若书法精湛,自然是其文化底蕴的彰显,但书法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功利,而在于内心的充盈与升华。
当被问及四种书体中哪一种最能代表她的艺术追求时,她沉吟片刻,坦言自己平日书写以“行楷”(或称“赵体”)为主。这种书体既有楷书的工整,又具行书的流畅,最适合日常书写表达。而楷书则主要用于教学,特别是引导孩童入门,因为它最能体现汉字的基本结构和用笔规律。
回顾自己的书法学习路径,她娓娓道来:大致是从零起步,继而涉猎行楷,再追溯至行书与《兰亭序》。她对《兰亭序》的临习不下百遍,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沉浸其中,细细体会笔锋的转折与墨色的浓淡,感受手腕在纸间的流动与灵活。
“每临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她说,“王羲之的笔墨间蕴含着无限生机。”每当她想在书写中寻求灵动之感,便会提笔临写《兰亭序》;若想向草书进阶,则钻研《十七帖》中的小草;再往上,怀素的狂草是她心中的最高境界,那是对线条极致的锤炼,难度极大,需要毕生的修炼。此外,她也广泛涉足隶书,临习《张迁碑》《曹全碑》《郑文公碑》等经典碑帖,始终扎根于传统,汲取古人智慧。
她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到,当下习字者中,写柳体的人日渐稀少,更多人选择颜真卿、欧阳询的楷书作为入门。在她看来,这反映了时代审美趣味的变迁。不同的书写内容往往对应不同的字体选择,这既是她个人的习惯,也是书法界的普遍现象。“写诗词多用行草,写碑文多用楷隶,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
当然,也有人会投其所好,选择特定风格。有些碑帖,如《瘗鹤铭》《石门颂》等,单字观赏或许觉得难以驾驭,但整体气韵非凡,值得细细品味。然而,作为经验丰富的教师,她并不建议初学者轻易尝试这些高难度的碑帖,因其不易掌握,反易挫伤学习热情。“学书如登山,要一步一个脚印。”
姜有年的书作《兰亭序》
教学理念与实践
姜有年的教学理念核心,是追求“医理”——即针对大众的、实用的书写之道。她洞察到当下书写教育的现实需求,指出:“如今孩子们学习写字,首要目标是写出一手规范、工整的字。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她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字迹潦草不堪,甚至连电脑识别都困难,那将极大影响日常沟通与学习。因此,她的教学从楷书(尤以唐楷为主)入手,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待学生升入五、六年级,便逐步引入行书的学习,因为一手流畅的行书,在未来社会应用中更具实用性。“从工整到流畅,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她特别强调,这并非否定书法的艺术性。在她看来,艺术与实用书写分属不同层面的追求。实用书写是基础,艺术书法是升华。“只有当书写达到一定高度,融入了个人的性情与修养,方能称之为艺术。”而对于自身,她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表示尚不敢轻言已臻艺术之境。“我还在路上,永远都在学习。”
谈及获奖经历,姜有年坦言印象深刻的特定时刻不多。她以平常心看待荣誉,认为获奖与否,有时与评委的喜好密切相关,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运气成分。“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获奖证书。”如今,她对获奖已不甚追求,更享受书写过程本身带来的愉悦。她提到书法界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初学时或许敢于“挥毫泼墨”,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懂得了何为美、何为佳,知晓了法度规矩,反而会更加敬畏,不敢随意“瞎搞”。“知道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渺小。”
她的作品也曾被多方收藏,甚至远销东南亚,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她回忆起在古玩城为人代笔的经历:年长者只需署上自己的名字,作品便能售出。也有外国友人驻足欣赏,主动索要作品。在寺庙教学期间,不少信众或来自泰国等地的游客对她的字青睐有加。曾有泰国师父请她书写“妙法莲华”等经文内容,得到后欣喜不已,小心翼翼地将作品卷起收藏。这让姜有年深感欣慰:“写字不仅能愉悦自己,也能给他人带来欢喜。这是笔墨之外的价值。”
她特别指出,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其承载的内容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当我们写‘厚德载物’,不仅是在展现笔法,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当作品流传海外,他人看到的不仅是字形之美,更是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因此,她对书写内容极为慎重,绝不书写任何不符合国情、有悖正道的内容。“书法家要有社会责任感。”
至于是否有国外藏家因她的作品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她表示印象不深。因教学交流时,多是随性而谈,而她个人亦不善言辞。“让作品说话就好。”她谦逊地说。

女性书法家的教学优势
在公益教学领域,姜有年结合自身经验,认为女性书法家确实具备独特优势。她说,女同志通常更为细心、耐心,更容易获得孩子们的亲近与喜爱。“孩子们会主动拉你的手,跟你说心里话。”相较于部分男同志可能存在的急躁或不耐烦,女性教师往往更具耐心,更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
在她教过的孩子中,绝大多数都非常喜欢她,有些甚至毕业后多年仍与她保持联系。她深信,教学的首要前提,是让孩子喜欢你,如此,他们才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教导。“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书法中蕴含的“温柔的力量”与笔墨间的“同理心”?这是姜有年经常思考的问题。她的心得是:首先要教他们“静心”。为何要静心?她解释道,毛笔笔毫是柔软的,要以这软毫写出干净有力的字,需要极大的控制力。
书写时,笔要提得住,仿佛在与地心引力抗衡,运用全身之力将笔“提”起来,如同摄影师稳定镜头一般。“心若不静,则根基不稳。手会抖,气会散。”有些孩子领悟此道后,字迹便显露出劲道与力量。能静下心的孩子,不仅在书法上进步神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也更能专注。
她的第一堂课,从不直接教写字,而是从执笔、画线条开始。这个看似简单的开端,蕴含着她多年的教学智慧。因为她坚信,画线条是书写的基础。“就像学跳舞要先练基本功一样。”若一开始就执笔写字,笔锋必然是软弱无力的。她注重从源头教起,因此教学效果显著,孩子们进步也快。“基础打好了,后面就水到渠成。”
她以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到,无论是毛笔还是硬笔,有些孩子在别处学得了一些不良的书写习惯。“握笔太紧,坐姿不正,这些都是常见问题。”她强调,书法教学需要一定的规范,不能完全“百花齐放”。教学需有模式、有规矩,并非人人都可胜任。
她直言不讳地指出,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甚至舞蹈老师都来教书法,这是不专业的。“专业的事应交由专业的人来做。”若教师自身字体尚未写好,如何教导孩子?她深知每个家庭都期盼孩子能写一手好字,这份心情她感同身受。学校若能寻得一位好的书法老师,她会由衷地欣喜不已,认为“孩子们就有福了!”
姜有年教学最深刻的体会是:责任重于泰山。在她看来,学费多寡并非首要,关键在于孩子的时间。“时间过去了不会再回来。家长信任你,将孩子送来,期望他们学有所成。若教师敷衍了事,或是教学无方、胡乱教授,那便是误人子弟。”
她心疼地说,孩子们课业繁重,能抽出时间练字已属不易。他们天性爱玩,却要在学习之外花费时间、精力来学习,若最终因教学不当而写出一手僵硬的字,岂不令人痛心?她认为,遇到认真负责的老师,需要福报与运气。“这也是缘分。”
她教学,从不要求孩子模仿自己的字体。她教导他们方法,引导他们临摹古人的法帖,学习如何分析字形结构,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也。她谦虚地说:自身亦在不断学习提升中,若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学她,只会越写越差。“老师的水平是学生的天花板,所以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她坚信,教学必须严格,更要无私。“对学生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慈善义卖与风格选择
若未来有机会进行慈善义卖,姜有年经过深思熟虑后表示,会选择“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体系下的系列作品,包括楷书、行楷、行书等。她认为隶书亦可归入广义的楷书范畴。她在楷书、行楷、行书方面投入最多,研习最深,信心也相对更足。“用自己最擅长的书体做慈善,是对受赠者的尊重。”至于偏向魏碑一路、更显金石气的楷书,则非她所长,她不会勉强为之。
常言道“字如其人”。若将姜有年的性格与字体匹配,她认为与“楷隶”一类较为接近,追求稳重、规矩。“我不喜欢太过张扬的东西。”她自觉在书写上尚欠“狠劲”与足够的力量感,这或许与她的性格有关。
有同事曾评价她的字“苍劲有力,像男人写的”,她认为这或许得益于自己运笔时注重“中锋”,以求力度。她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道,“中锋”如人稳健行走,力量扎实;“偏锋”则如舞蹈,更具姿态。她的字,中锋居多,偏锋较少,故而显得比较稳,尚未达到那种迅疾如风的境界。“这可能就是我的特点吧,”她笑着说,“不急不躁,稳稳当当。”
硬笔书法与公益教学
作为湖北省书协和中国硬笔书协的会员,姜有年对硬笔书法的普及有着独到见解。她认为硬笔书法在公益教学中作用巨大,因为它更贴近日常生活,实用性更强。“每个孩子都要用硬笔写作业、考试。”她曾尝试走进县城学校讲授大课,校方甚至希望她每周去几次并支付报酬,但她并未接受。她坚持认为,公益教学需要真正具备能力的师资担当主力。“不能为了形式而忽视质量。”
现实中,她看到许多从事此类教学的老师,自身书写水平并不过关。她举了一个令人忧心的例子:有些县城学校的书法老师甚至是由数学老师兼任教学的,其教法与正规书写要求相去甚远,反而容易带偏学生。她忧心忡忡地说,正规的书写法度不易掌握,而不规范的“旁门左道”却极易被孩子吸收,起到反效果。“改掉一个坏习惯比建立一个好习惯难十倍。”
尤其在硬笔书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她曾在一所小学观摩,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执笔姿势正确的寥寥无几,各种奇葩姿势都有,用力方法也不对。“有的孩子整个手腕都扭曲了,看着都心疼。”在县城,一位聂老师邀她去给学生上一堂课。去后发现,孩子们几乎无人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都是在乱涂乱画。“他们不知道什么是顿笔,什么是提按。”
那一堂课之后,学生们反响热烈,纷纷询问“那位老师还来不来?”他们对规范书写知识的渴望令她动容。后来她虽有意再去,甚至想培训当地的老师,但因种种限制,最终未能成行。那些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她至今难忘。“如果有可能,我真想为每个孩子都上一堂正确的写字课。”

艺术、慈善与人生信念
关于年轻艺术家参与慈善,姜有年认为首要的是“意愿”。她坦言,当下社会不乏“向钱看”的风气,但总需有人投身公益。“社会就像一个大花园,需要园丁浇水施肥。”她敬佩如韩红那样的引领者,也愿意尽己所能。但是她认为,做公益应在自身能力承受范围之内。
“好比一个杯子,满了才能溢出来。”她以自身为例,疫情期间,国家发放的退休金、救济金是她的保障,在此范围内,她可以用笔墨做公益。若自身衣食尚忧,又何谈公益?她认为这是最朴素的道理。“先自立,后助人。”
她认为,做公益者,绝大部分是出于无私之心。即便有人期望得到些许回报,只要不过分,亦无可厚非,因其毕竟付出了劳动。“但不能把做公益当成生意。”她语气坚定地说。若贪得无厌,一味索取,肯定有悖于慈善本身的意义。这其中的界限,存乎一心。“问心无愧就好。”
她对未来五年的慈善艺术愿景朴实而真挚: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平台,将慈善与艺术结合视为一种平常的、愉悦的公益项目。大家以平常心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她相信,这也有助于引导孩子们远离网吧、沉迷手机等不良习惯,转向更有意义的活动中来。“让孩子们知道,除了虚拟世界,还有笔墨天地。”
艺术创作与慈善事业,对姜有年个人生命的意义深远而温暖:她的作品有人欣赏、有人需要,甚至被用于制作瓷砖等实用物品,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是莫大的精神满足。“知道自己有用,这是很幸福的事。”写字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享受,而当这份爱好还能贡献社会,则更具价值。
她感慨道,若写出的字无人问津,最终弃于废纸堆,与被人珍视、用于慈善,感受截然不同。她常将过往习作,甚至有些已盖章的,提供给社区书画社作为反面教材或练习用纸。若无人需要,便觉浪费;若能物尽其用,则心生欢喜。她总结道,书写之路,就是一个不断否定旧我、追求新我的过程。“今天的我否定昨天的我,明天的我期待今天的我。”
她最希望传递给后辈的人生信念平和而睿智:“平常人做平常事,持平常心。”她认为,有所追求固然好,但不可过分执着,更不能耽误正事。人生各有追求,艺术可以作为一种享受,但不能本末倒置。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再去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艺术更像是“奢侈品”,应在做好本职、安顿生活之后,利用业余时间为之。她强调,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地去空谈艺术,那是不切实际的。“先解决吃饭问题,再谈艺术追求。”
学书历程与静心之道
姜有年的学书历程,始于一个贫寒之家,却绽放出不凡的光彩。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对她有启蒙之恩。家附近的归元寺有位叫付金龙的先生,字亦佳,她常跑去看他写字,心向往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写毛笔字仿佛是“富家子弟”的专享,但她凭着对书法的热爱,硬是在困境中开辟出一片天地。
记忆中,她第一次与字帖结缘的经历令人动容:在废品收购站看到一本四分钱的小字帖。那时油饼一个五分钱,面窝四分。母亲给她五分钱的早餐费,她选择买面窝,省下一分钱,才终于攒到钱买那本字帖。“那本字帖我至今保留,”她深情地说,“它是我书法之路的起点。”后来又陆续买了不少当时被认为“很脏”的旧书,开始了自学书法的道路。看到别人写一手好字,她心里满是羡慕。“那种羡慕,成了我前进的动力。”
父亲虽未系统教授,但其言传身教、环境的熏陶(如逢年过节看人写对联)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参加工作后,即便家中拆迁无处落脚,她仍借住同学家坚持练字。早期无人指点,只是自己摸索,对各种笔法(如中锋、偏锋)一无所知,纯粹是爱好驱使。“就是喜欢,没有理由。”后来,有幸结识诸多书友,他们皆是她师,她始终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虚心听取各方意见。“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对她影响最深的是童祚东先生。约在2004年,那时候她学着做生意,常去某单位等候接洽业务。附近有人用泡沫笔写地书,她常驻足观看。时间久了,他们邀她尝试,从此她便经常参加,书法之路也由此步入正轨。“童老师是我书法路上的贵人。”在他的引领下,她先后加入了地区书协、武汉市书协,直至后来的湖北省书协,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童年的贫困生活,塑造了她珍惜时间、刻苦努力的品性。家中姊妹六人,她排行最小,哥哥姐姐们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她相对有更多学习的机会。“我是幸运的。”一件母亲在病榻上拆掉自己毛衣为她改织的往事,至今想起仍感温暖与感恩。“那件毛衣,织进了母亲全部的爱。”家庭的教育与环境,教会了她感恩与不争。拆迁分房时,她主动放弃权益,让给更需要住所的哥哥们。“家人之间,互相理解最重要。”
书法更教会她“静心”。每当心烦意躁、思绪纷乱时,她便提笔写字。在书写中,心绪逐渐平和,许多事情也能想通。“一拿起笔,世界就安静了。”专注于柔软的笔毫,提气运笔,写出稳健有力的笔画,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她并无特定的提笔流程,只是自然地进入书写状态,烦恼便随之忘却。“书法就是我的禅修。”
她常说“工作无高低贵贱,只要能靠劳动生活,便值得尊重。”这种平常心,是书法艺术带给她的重要人生智慧。“在笔墨面前,人人平等。”
风格形成与艺术追求
关于个人风格,姜有年认为至今尚未真正形成。她不急于求成、不刻意标榜“创新”。“风格是自然形成的,强求不来。”她属于比较传统的学习者,主张根基稳固,循序渐进。一笔一画,每个转折、提按,都应力求规范。“先把传统学好,再谈创新。”她观察到,现在有些人根基未稳便追求怪异,美其名曰“创新”,她对此持保留态度。
“创新不是胡来。”她认为,应先学会“走稳”,再尝试“跑跳”,“否则会摔跤”。“学书法,就要从源头学起。”她的主张是:扎稳传统根基,不要轻易言“变”。那种不愿循规蹈矩便自称“创新”的现象,值得警惕。她承认,社会上所谓的“老干部体”有其市场,但作为艺术追求,仍需严谨。“艺术不能降低标准。”
若问最满意的作品,她的答案——“永远在明天”。她透露,书写一幅作品,常常反复书写十遍、二十遍,甚至耗费百张纸,只为求得一两幅相对满意的。“完美永远在下一幅。”她常书写欧体、颜体、赵体(行楷),以及“二王”体系下的书风。她解释道,所谓“二王体系”,涵盖王羲之、王献之,乃至后世的米芾、怀素等,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正统之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大家,无不渊源于此。
关于师承,她曾受教于黄亮、黄松涛等先生,但教导过她的老师很多,难言具体师从哪一门派。“我是博采众长”,以古人为师,以经典为师。
她坚信,书法没有捷径。妄想一夜成名、急功近利是不可能的。“书法是最诚实的艺术,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多练是基础,但方向要对,否则易入歧途。需有名师指点,更要潜心研读法帖。她家中收藏了大量书法典籍,涵盖各门各派,尤其专注于“二王”体系的相关碑帖。“读书法理论,如同与古人对话。”
支撑她数十年坚持书法学习的,首推“兴趣”。她认为,没有兴趣,难以持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其次,书法能教会她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滋养心灵,提升修养。“学书法,也是在学做人。”她坦言,书法虽未必能直接养家糊口,但能带来精神的富足与享受,这是一种不同于歌舞喧嚣的、内在的宁静之乐。“这种快乐,外人难以体会。”她回忆道,曾有大年三十晚上,家人观看春晚,她独自在书房通宵书写。“那时候,全世界都安静了,只有我和笔墨。”
她曾以工整小楷抄录《道德经》全篇,五千余字尽纳于每格仅1.5厘米见方的宣纸之中。因小楷笔锋纤细微弱,墨色易干,为保通篇气韵连贯、墨色匀净,她常需凝神屏息,一气呵成。每逢这样的创作,她都郑重以待:动笔前饮水静心,整饬身心;落笔后浑然忘我,笔不离纸。待整部《道德经》四条屏全部写毕,她已连续端坐逾十小时。这种对完美的极致追求,虽辛苦,却乐在其中。“当你沉浸其中,就不觉得累了。”

慈善之路与平常心
姜有年最初接触“阳光慈善”,约在2015年,于鲁巷广场。通过书友鲁原、周才贵、马志新等人引荐,参与了他们的慈善活动。看到自己的字能通过义卖帮助他人,她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也激励她创作更多。“原来我的字还能帮助别人,这种感觉很好。”
具体为阳光慈善书写了多少作品,她从没在意:“没有数过,也不需要数。”只要有人需要,她便欣然提笔。“有人喜欢我的字,就是最大的回报。”她曾用三个多小时精心书写一幅260字的楷书作品,被人珍视,她便感到无比欣慰。“知道自己的作品被人珍惜,这是书法人最开心的事。”
参与慈善,她秉持“做了便忘”的心态,不计付出,不求回报。“帮助别人,不需要记住。”主要参与形式是捐赠作品,因需照顾家庭(带孙子)和从事教学,时间有限,较少亲赴山区等地。“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做慈善。”
她的教学点遍布武汉三镇,有老年大学,也有幼儿园,有正规学校,也有个体培训中心。只要有教学机会,无论报酬高低,她皆以平常心对待,认真完成。“教学地点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心对待学生。”艺术于她,是“调剂品”,更是“补品”。她的休闲娱乐,多是逛文具店,购买纸张、毛笔等,专注于书画相关的事物。“看到好纸好笔,就走不动路。”
她始终保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年过六十,仍不断学习新事物,无论是外语、油画、国画,甚至唱歌、打球,只要有机会,都愿尝试,并力求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学习让人年轻。”她坚信努力的价值,凡事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因上努力,过上随缘。”
在姜有年看来,艺术在慈善中,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美是综合的,包含心灵之美、视觉之美,乃至对整个世界的感悟。“美能净化心灵。”她认为,一幅好的书法,能让人心绪宁静,这种感染力难以言表。更重要的是,书法作品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与智慧,“润物细无声”,能对观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有时候,一个字能让人沉思很久。”
从2013年起,姜有年经武汉市时任市委秘书引荐,开始在龙华寺为僧众义务教授书法,持续了五六年,直至疫情前。每星期固定时间授课,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答应的事,就要做到。”有位师父曾动情地对她说:“本以为人生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还能学习书法,写出这样的字。”听到此话,她眼眶湿润,深感责任重大。“能带给别人希望,这是教师最大的荣耀。”到时间就去上课,已成为她无需言说的责任。
教学心得与未来期许
姜有年对自己的书法教学评价是:“稳扎稳打,不求速成”。她从不宣传“三天成作品”之类的速成法。“书法没有速成,只有积累。”她的教学,从执笔、画线条开始,夯实点画基础,再结构字形,循序渐进。她比喻道,这如同盖房先打地基,是“从下往上”的积累,而非“从上往下”的滑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她推荐采用“硬笔与毛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硬笔便于掌握结构,毛笔则能体会笔力与提按变化。“两者相辅相成。”她还运用生动的“肢体语言”辅助教学,将书写格比喻为人的活动空间,帮助孩子理解字的结构与态势。“字如人,有头有脚,有肩有腰。”这种方法,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她教学成果较显著的一例,是在外地(儿子工作地)教学期间,有学生习书两年多,便在省级少儿书法比赛中荣获二等奖。“看到学生获奖,比我自己获奖还高兴。”
对于未来,在书法与慈善结合方面,她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她还能写,只要有人需要、大家喜欢,她便一直写下去。写字于她是一种享受,若能以此帮助他人,则更添意义。“能写多久,就写多久。”
她的人生哲学,亦是书道给予她的启示:“只管去做,努力精进,不问结果。”她深信,无所求,反而可能有所得;过于执着所求,往往徒增烦恼。无论是为谋生,还是为艺术,尽己所能,脚踏实地,方是正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在这位年过花甲的女性书法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看到了艺术与人生的完美融合。姜有年用她的笔墨,书写的不只是汉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智慧。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依然有人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对艺术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品质。
审核:张佑军
编辑: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