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2年,周恩来及其代表团在朝鲜首都平壤签署了《中朝边界条约》,协议中规定将长白山四分之一的山体划归给朝鲜。这一举措标志着中朝两国经过长达百年的边界争议,终于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这块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土地纷争。
有人对这项条约的签署感到疑惑:在我国对长白山控制已有百年之久,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还要将长白山四分之一的领土划给朝鲜?中国为何作出如此选择?其中是否暗藏其他的考量?
今天,我们将揭示长白山归属的历史真相,带您走近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长白山脉位于中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东部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的交界处,作为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的最高山峰,长白山自古便是两国争议的焦点。
早在战国时期,长白山脉的部分区域就已并入中国版图,彼时它被称作“不咸山”。到了辽金时期,原本的“不咸山”被正式命名为“长白山”,并逐渐成为女真族的圣地。12世纪崛起的女真族视长白山为自己的“龙兴之地”,每年定期在山脉上设坛祭祀,祈求国家的安宁与繁荣。
然而,长白山不仅孕育了女真族,也对活跃在朝鲜半岛的高丽民族具有重要意义。高丽人将这片山脉视为自己文明的发源地,尤其是长白山的主峰白头山,被他们视为与神话中的“太伯山”相连,认为自己的祖先源自这座伟大的山脉。
到了公元1388年,高丽将领李成桂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与蒙古有亲近外交关系的高丽王朝,转而向新兴的明朝称臣。明太祖朱元璋对此表示大喜,并赐李成桂为“朝鲜”国号,确认其为“永不征讨”的国度。明朝随即确立了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的边界,这也为今日的中朝边界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由于这两条江均源自长白山,长期以来的边境争议并未因此得到彻底解决。每当发生灾年,朝鲜的大批难民便越过长白山进入中国,导致两国边境不断发生摩擦,甚至在明朝时期,冲突仍时有发生。
晚明时期,女真部族在东北地区再次崛起。1636年,皇太极将其国号由“金”改为“清”,并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朝鲜,迫使朝鲜放弃与明朝的宗藩关系,转而向清朝称臣。由于清朝本就是女真族的后裔,因此对长白山的关注程度远超中原王朝。1712年,康熙帝派遣穆克登对中朝边境进行勘察,最终决定将长白山天池南十余里的分水岭作为新的边界线。然而,由于与朝鲜的宗藩关系起源于军事征服,加之朝鲜对长白山的深厚情感,朝鲜始终未放弃对长白山的历史主权。
1864年,朝鲜高宗公开宣称对长白山的主权,但此时清朝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未对朝鲜的声明做出回应。1874年,随着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崛起,日本开始蚕食朝鲜的主权,签署了《江华条约》,夺取了朝鲜的领事裁判、海关贸易等权利。1894年,清朝因朝鲜问题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最终清朝战败,朝鲜正式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并在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进一步巩固了在朝鲜的势力,并为吞并朝鲜半岛做准备。为了防止清朝和俄国联手报复,日本与清朝签署了《关岛条约》,明确中朝边界以图们江为界,长白山完整归中国。
在稳固清朝的立场后,日本于1910年迫使大韩帝国签署《日韩合并条约》,使朝鲜彻底沦为日本的领土。尽管如此,朝鲜人民并不承认日占时期签署的任何条约。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宣布无条件投降,朝鲜半岛被划分为美苏两国占领区。1948年,朝鲜北部地区成立了由金日成领导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成立的朝鲜政府宣布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并要求重新谈判中朝边界的划分。
然而,鉴于当时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阶段,无论是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都无法立即处理朝鲜提出的边界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方面于1950年提出新的中朝边境划分地图,但由于当时中国正忙于战后的经济恢复和重建工作,未能对朝鲜的要求作出回应。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展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在此背景下,朝鲜将边境争议问题暂时搁置,与中国并肩作战。1953年7月,朝鲜战争宣告结束,中朝两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恢复和建设。
随着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中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外交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原则,这为后续解决中朝边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1955年与缅甸的边境纠纷以及1956年与苏联的伊犁地区冲突,使得中国在短期内不得不优先处理其他边界争议。
直到1957年,中国与缅甸和苏联的边界问题得到解决,中朝边界问题才正式提上议程。经过多年的历史研究和地理考证,双方终于确定了长白山边境争议的根源。经过商议,中国提出了三项外交原则,并获得了朝鲜方面的接受,边境勘探和划分工作得以正式展开。
然而,勘探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个困难是图们江的支流众多,改道现象严重,导致难以依赖这一河流作为边界线。第二个困难是沿河定居的居民分布在两国边境,若划定边界线,居民将面临搬迁等难题。正当谈判僵持不下时,金日成提出以长白山天池为边界分界线的建议。经过双方的协商,这一方案被认为能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得到了双方的支持。
最终,1962年,周恩来在平壤签署了《中朝边界条约》,明确长白山脉为两国界山。中国占据长白山四分之三,朝鲜则占四分之一。长白山天池的划分则为中国45.5%,朝鲜54.5%。两国经过百年的争议,终于达成了和平解决的协议。此后,1964年,陈毅与朝鲜代表朴成哲在北京签署了《中朝边界议定书》,为两国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画上了圆满句号。
至今,长白山脉和天池已成为中朝两国共同的自然遗产,它不仅是两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也象征着两国友谊的坚固与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和平、宽容的大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