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唠唠郑板桥那大名鼎鼎的 “难得糊涂”。你们知道不,郑板桥这幅 “难得糊涂” 的真迹拓片,可有意思了,“糊涂” 俩字居然写反了三次!旁边还写着 “世人皆醒我独醉,醒醉之间是真意”。就这,可太让人琢磨了。
说起郑板桥,那在书画界,那绝对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清朝 “扬州八怪” 之首,诗、书、画样样精通,风格独特得很。他这 “难得糊涂” 一出来,好多人都追捧,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把这几个字挂家里呢。但这里面的门道,可不是每个人都懂。
咱先讲讲这 “糊涂” 俩字写反三次这事儿。我一开始看到的时候,就想,郑板桥咋会犯这错呢?他可是大书法家啊。后来我一琢磨,嘿,这说不定就是他故意的。你想啊,郑板桥一生,历经坎坷,官场黑暗,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却又无力改变啥。这写反的 “糊涂”,没准就是他内心纠结的体现。他心里清楚,在那世道,太清醒了,反而痛苦,可真要糊涂,他又做不到。这错写的字,就像是他对这无奈现实的一种无声抗议。
再看看这 “世人皆醒我独醉,醒醉之间是真意” 的旁注。这就更有意思了。郑板桥说世人皆醒,可他自己却独醉。这醉,可不是真喝醉了,而是他选择用一种看似糊涂的方式,来面对这复杂的世界。在那个贪污受贿、徇私枉法成风的年代,他一个小小的县令,想要做个清官,谈何容易。他在潍县做县令的时候,碰上大灾,粮食绝收,百姓都快饿死了。他为了救百姓,又是开仓放粮,又是勒令大户赈灾,连自己的薪俸都搭进去了。就这,还得罪了不少官绅。为啥呢?因为他坏了官场的 “潜规则”。人家都在捞钱,他却一心为民,能不招人恨嘛。所以啊,他才发出 “难得糊涂” 的感慨。这难,就难在他心里太清楚了,却没办法改变这一切。他想糊涂,可良知又不允许他真糊涂,这中间的挣扎,太煎熬了。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故事,说郑板桥有次去云峰山,碰到个自称 “糊涂老人” 的老者。这老者谈吐不凡,家里还有一方特别大的砚台。老人请郑板桥在砚台上题字,郑板桥就写了 “难得糊涂” 这四个字。写完后,发现砚台还有空地,就让老人也写点啥。老人写的内容,和郑板桥的 “难得糊涂” 一唱一和,郑板桥这才知道,这老人不简单,是个隐退的大官。从这事儿也能看出来,“难得糊涂” 这道理,可不是一般人能懂的。它包含了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在复杂社会中,寻求内心安宁的方法。
现在好多人喜欢 “难得糊涂”,可有些人理解错了。他们觉得,“难得糊涂” 就是啥事儿都别较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行。我觉得这可不对。郑板桥的 “难得糊涂”,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自己的原则,只是在面对一些无法改变的现实时,选择一种豁达的态度。比如说,他在面对官场黑暗时,没有同流合污,而是尽自己所能,为百姓做实事。实在没办法的时候,才发出 “难得糊涂” 的感叹。而现在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假装糊涂,对错误的事情不管不问,这和郑板桥的本意差太远了。
家人们,你们对郑板桥的 “难得糊涂” 有啥看法呢?是不是也觉得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快在评论区和我聊聊,咱一起探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