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专访 | 祝愿人人,都有一个好“月亮”
创始人
2025-09-08 18:02:30
0

“月亮不知道它的恬静皎洁,

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月亮。”

在那片如水的月光下

我们仿佛听见

情感与记忆的涓涓细流悄然涌动

搭建起一座通往理解与治愈的桥梁

很高兴与我们合作艺术家丁羽佳一起参与

600号画廊 | 影映——亲子关系心理健康艺术展

本篇展出作品《月下呢喃》的诞生过程以及创作心得

艺术家简介

大家好,我是丁羽佳,一个绘画和雕塑的创作者,投身艺术领域有一定年头了,以雕塑创作为主,热衷于在时代洪流中观察平凡个体的生活轨迹,引发大家对平凡美好的共情和思索,之前也创作过一些亲密关系主题的作品。

创作背景故事

ED Healer:您的作品灵感来自于何处呢?

丁羽佳:儿时的我算得上彻头彻尾的调皮,就像一颗活力过剩的彗星,在中学这浩瀚星空中横冲直撞,闯出一串串麻烦的尾迹。而学校的传唤如同密集的流星雨,频频将母亲召至校园,每次她都在暮色中踏入学校,在夜色如墨时从办公室出来。

有一天,母亲和往常一样被老师数落完之后从办公室走出,轻声对我说:“儿子,能不能不要再让我和这些人坐在一起。”

那一瞬间,她的话语如同一把精致而锋利的钥匙,精准地插入我内心深处那把名为愧疚与觉醒的锁芯。自此,我内心的躁动如潮水般退去,开始踏上蜕变之路。

《繁星·春水》中对母爱的细腻描绘和《小王子》中童话故事般纯真的情感,也为这幅作品的创作带来了启发。

ED Healer:您以做雕塑为主,为什么会选择绘画作为表现形式呢?对于展览的主题"影映",您的第一感受是怎样的?

丁羽佳:雕琢的艺术讲究空间里的立体呈现,而绘画更像是思绪肆意流淌后随性灵动的一种记录,它们对我来说是不一样的艺术形式。

《月下呢喃》这幅作品更像是一篇随笔日记。月下,母亲或许会轻声给孩子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孩子则依偎在母亲身旁静静聆听,在宁静的夜晚勾勒出一幅温馨动人的亲情画卷。

“影映”,让我感觉童年的记忆像幻灯片一样一幕幕回放。我与家人的点点滴滴,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小事,其实都塑造了不一样的我。

ED Healer:您的母亲对画作有作出什么评价吗?您有什么想向她表达却没法当面说的话吗?

丁羽佳:画作给母亲看到之后,她感慨道,“哦,原来我在你心里是这个样子的”,让她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我的所思所想。

在当下社会环境里,人们在情感表达上普遍倾向于含蓄内敛,我小时候也不例外。

但随着年龄增长与阅历增加,我越发觉得有些情感理应坦率地表达出来,若一直隐而不发,终会成为遗憾。

我很感谢我的母亲。在单亲家庭环境里,她给了我足够自由的成长空间,就像一束光照亮我成长的路。

小时候,很多周围的小伙伴会被父母安排很多兴趣班,但我永远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今天去画画,明天又蹲在路边看看小昆虫。包括身边有些朋友成年之后也被约束得比较厉害,比如说头发的颜色,穿着等会有很多很具体要求和束缚,但我的母亲从来不会干涉。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专业的抉择时,母亲也默默站在身后,给予我充分的自由与支持,她说,“路是你自己选的,你也要自己走完”。

艺术与疗愈

ED Healer:您认为艺术创作对您的情感健康,或者你周围的人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丁羽佳:于我而言,艺术创作就像是一个情绪的安全阀。生活里面积攒的一些情绪,好的或坏的,包括压力、焦虑、失落或者开心,都可以拿起画笔,或者面对粘土,找到宣泄的出口。

当遭遇挫折,满心沮丧的时候,沉浸在创作里,把这些无形的情绪具象成画面上的一抹色调,或者是雕塑上一个一个的笔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治愈,让我的内心重回平静与释然。

ED Healer:您对亲子关系,甚至是近期热议的“中式父母”“有毒亲子关系”“原生家庭”等一些话题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丁羽佳:亲子关系其实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修炼。

当我们谈到“中式父母”,我们可能会谈到窒息、压抑等很多消极负面的词语。但很多中式父母也有自己的无奈,来自生存方面的压力和焦虑,受到时代局限扎根颇深的传统观念等等。望子成龙心切,有时候手段就比较生硬,加上不善于表达就会导致甚至加剧双方的误解。

健康的亲密关系不应该是权利的拉扯,不是父母把自己的要求强行加给孩子,也不是孩子一味地抗拒父母的关爱与引导,陷入无端的叛逆漩涡。

只要试着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用心搭建沟通的桥梁,所谓有毒的关系,也能通过沟通交流或者学习慢慢进化,转化成彼此滋养的力量。

让家还是港湾,而不是枷锁。

ED Healer:您对亲子关系创作领域的艺术家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丁羽佳:对于投身亲子关系主题创作的艺术家,我想说,其实不用害怕袒露真实的自己,因为它很贴近生活。但是太贴近生活,反而很容易陷入一种说教式的表达。

亲子关系的魅力在于真诚,把经历过的或者看到的很多亲子的瞬间呈现出来,哪怕带着一些伤痕,甚至说出一些困惑,那样才最打动人心。

创作这条路其实很难走,尤其是聚焦这类主题。会有很多争议,也会有自我怀疑,但请坚信你手中的笔,眼前的画布,或者是手下的材料,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心声。

每次创作都是在给那些不被言说的爱与伤痛,搭建起一座通往理解与治愈的桥梁。这份意义非凡的使命值得咬牙坚持。

太阳、星星和月亮,他们每个都有自己的使命。做你自己就好了,我们共勉!

医生点评:(牛小娜 心理治疗师 艺术治疗师 音乐治疗师)

在临床工作中,我主要以艺术治疗、音乐治疗的形式与来访者工作,并深切体会到艺术治疗的独特价值。

以艺术作为媒介,它既是来访者情绪的“容器”,也是与内心对话的“镜子”,能让人们将内在的情绪与想法外化为具体的作品——一幅画、一段旋律或是一段即兴的表达。

这种“外化”的过程能打破“当局者迷”的困局。当内心的感知通过象征、隐喻被转化为可‘见’的形式,自然获得旁观的视角。这既能让人们跳出情绪的漩涡,又能清晰地“向内看”,而这种自我觉知,正是改变与成长的起点。

我常常被人们笔下呈现出的“内在宝藏”所打动。本篇文章中的艺术家通过创作重现与母亲的珍贵时刻,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是在重温美好,也能激活内心深处的积极体验。那些被艺术唤醒的温暖记忆,如同深埋的种子,即便在成长的风雨中暂时沉寂,也会在创作的滋养下重新发芽,成为支撑人们前行的力量。

同时,这种“回到自己内在”的过程,本质上是对个人史的重新梳理与创造——不是否定过去的伤痛,而是在艺术的重构中,让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获得应有的重量。

更让人感动的是:艺术的疗愈力从不局限于个体。当艺术作品被分享,它便成了连接他人的桥梁:文中艺术家的母亲透过作品感受到被肯定,从而增强对自身角色的认同,获得更多价值感;画廊里的观众则可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唤醒相似的情感记忆。而这正是艺术“无国界”的体现——颜色、线条、旋律、节奏,这些超越语言的符号,承载着人类共通的情感,让不同背景的人能在同一幅画、一段旋律中找到共鸣。而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又让每个人都能在创作中找到专属的出口。

无论是否具备专业技巧,拿起画笔、开口歌唱、即兴节奏的过程,都是与内在自我对话的最直接方式。这种无需评判的表达,让人们得以卸下防御,在纯粹的创作中触摸真实的自己,完成“感受到并知道”的觉醒。

期待更多人愿意尝试艺术创作,为自己打开一扇疗愈的窗。艺术治疗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助个体走出困境,更在于让人们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疗愈者,而那些藏在创作里的智慧与温暖,终将成为照亮自我与他人的光。(来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东台市木棉茶叶销售商行(个体工...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东台市木棉茶叶销售商行(个体工商户)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徐丹丹,注册资本1万人...
原创 于... 于振甲的官职活动主要集中在唐山和南京,而靳辅、陈潢的工作范围则以黄河流域为主。这就使得他们之间几乎不...
原创 这... 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地方法官以及军队的高层指挥官,尤其是在他们的晚年,纷纷沉浸于回忆,撰写关于自身革命...
原创 中...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很多武将因其卓越的战功和勇猛的武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人物。提到这些武将,很多...
原创 “... 老覃在前天发布了《没有毛主席的领导,第四次反围剿也能取胜?战后毛主席的评价亮了》一文,在“覃仕勇说史...
原创 几... 在清朝末年,沙俄是众多列强中最为特殊的一个。为什么说它特殊呢?因为尽管清朝与沙俄几乎没有发生过直接的...
原创 汪...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叛国者——在日本名古屋去世。临终时,他留下了遗言,...
原创 清... 封建王朝时期,社会阶层严格划分,即便是皇族成员,也存在着不同的等级,而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待遇。许多...
原创 古... 在现代社会,法律制度已明确规定一夫一妻制为婚姻的基本模式。对于现代人而言,这种婚姻形式不仅能够有效保...
历史上的今天 | 中国核物理学...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浙江诸暨人,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