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咸正
(资源经济学家、哲学研习学者、《澳门导报》专家库顾问)
二 两位画家的虾画艺术比较研究
B. 郑金春在虾画艺术传承和发展上的贡献
3. 郑金春虾画艺术类型初探③
(1)在兴象虾画上的出新 ②
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曾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科学理论方式主要体现在运用理性思维方式来求得再现世界,达到认识世界真理之目的,即 “求真” 的目的;艺术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审美活动中,又主要依靠运用形象思维方式来达到使审美主体获得美感以至美德感上的精神享受之目的。简言之,达到 “求美” 以至 “求和美” 之目的。
图片来源:澳门导报官网
运用马克思的以上理论来比较齐老对其虾画的 “写实” 追求与郑先生的 “求和美” 追求,显然,郑先生的追求既传承了齐老的追求(因为 “写生” 是学画的基本功,郑先生必然做过!),又发扬光大了他自己的虾画艺术追求,这也就是郑先生兴象虾画艺术的 “出新” 之所在。
以上所述的 “出新” 属于理论上的。下面,通过对比阅读齐老的虾画(我主要通过《百度百科》阅读齐老的虾画)和郑先生的兴象虾画(即上面已开列过的《名师教学范本(十一)》第 9、10、11 和 20 页上的五幅画。),再来看看郑先生在画虾实践上又有哪些 “出新” 的表现。
首先,笔者发现两者的虾画有三个明显的差别:
【a】. 两人画出的虾,其体态姿势有明显的差别:齐老的虾,其体态几乎都是头低尾高,呈现出整个身体向深水潜游(或冲刺)的姿态;郑先生的虾,其体态姿势几乎都是(也有例外,那就是这本画册中,第 5 页上那幅题名为 《潜龙》的画,其体态姿势就与齐老的相同。
不过,这却是郑先生 “立象以尽意” 的必然抉择!)头胸部昂扬,尾部低随,呈现出整个身体向上前方划游,或逆流奋进的姿态。这种一贯且系统性的差别,必然反映两位画家在个人经历(齐老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旧社会的艰难拼搏中渡过的,到晚年时才过了一段风光的日子;而郑先生则是生于新社会,且从少年起就经历过 “文革” 、下乡插队,再到 “下海” 经商和投身艺术界的打拼等不同寻常的磨砺经历中走过来的。)、情怀、审美观、处世之道,以至世界观上的差别;
【 b】. 齐老的兴象虾画属于水墨画,这是由他追求 “写实” 的目标决定的。郑先生追求的是 “和美” ,他的兴象虾画多为水墨画,但也有水彩画,如第 8 和 18 页上的两幅就是水彩画。就是同为水墨画,由于两人目标追求上的差别,也导致两人在着墨上有差别:齐老的虾画总体上与真虾的颜色趋近,并随所处环境的光照差别而显出浓淡的变化。郑先生则更重视在黑、淡黑、灰、白各色度的协调上下功夫,以尽显出水墨画色调上的和谐美;
【c】. 两人画的虾,其头胸部和腹部都有明显的差别:齐老的虾因秉持 “写实” 的精神追求,其头胸部与真虾的头胸部无明显的差异。而郑先生的虾,其头部(包括额角、触须、眼睛、长臂、步足等)却作了明显的艺术化处理,有如京剧的花旦戴上了凤冠一般,致使每只虾和一群虾的 “美姿” 都大有提升;其腹部与真虾的腹部也有差别:其连贯的 6 个体节被形式符号化成用一根墨线串起来的 6 个断开的墨团。这一来,腹肢变得相对的细长了,整只虾的体形也变得修长了,这不仅使整只虾的形体更秀美了,也使腹肢的塑型更容易了。这两个改变意味着郑先生营构出一个更加有效的 “虾画意象” 之 “象” 的形式符号系统了!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实” 不一定就 “美”!当然,画家可以择 “美” 的物象入画;“实” 更不能成为绘画艺术追求的根本尤其是唯一的目标,不然,就与以科学理论把握世界的方式相混同了。而且,相对于摄影艺术来说,过分追求虾画的 “写实”,难免不会落得个 “东施效颦” 的境地!
总之,笔者认为,在 “兴象” 的营构上,画家还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如对自然物象作些恰当的艺术化处理,还是大有可为的。但是,对于兴象虾画来说,有两条原则又是需要遵守的:其一,这种处理必须是在画家达到 “其身与虾化” 的程度时,随兴而为之的处理;其二,可以作艺术夸张,但不能虚构!因为,虚构是与 “兴象天然” 的本性相背离的。
对于两位大家的兴象虾画,笔者的总拙评:齐老以追求灵动朴实美问鼎,郑先生以营构和谐美见长。
(未完待续 来源:澳门导报 官网 连载10-11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