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航海时代的兴起后,非洲迅速成为了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焦点之一。作为通往好望角和进一步通向东方的关键中转站,安哥拉迅速成为了欧洲列强角逐的目标。最终,葡萄牙殖民者成功地占领了这片土地,使其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尽管如此,葡萄牙的殖民政策并未带来长久的稳定,尤其是萨拉查这个不肯放弃殖民地的独裁者,最终导致了安哥拉爆发了非洲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内战,国家几乎化为废墟。
然而,安哥拉的命运在今天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成为了“非洲经济明星”,这到底是怎样的变迁呢?
自冷战开始以来,安哥拉一直是动荡的中心。当地的反抗组织与葡萄牙殖民者之间的战斗延绵不断。即便葡萄牙最终撤离,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激烈的内战,尤其是当苏联和美国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派别时,战争的规模与烈度进一步升级。战斗不仅限于安哥拉国内,受苏联支持的古巴军队和美国支持的白人南非军队也直接介入,战火蔓延至国际层面,超出了传统的非洲内战框架。直到2002年,安哥拉的内战才终于因领导人萨文比的死亡而勉强结束。尽管战争结束,国家却只留下了满目疮痍,许多国家对此失去了兴趣,尤其是美国,随着苏联解体,安哥拉的战略价值大幅下降。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挺身而出。作为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而安哥拉,作为非洲的主要产油国,正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中国与安哥拉的合作便在此背景下顺利展开。
中国对安哥拉展开了全面的援助,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医疗、教育,再到军事训练和通信网络等多个领域,中国几乎涵盖了所有方面。到2004年,安哥拉就成为了中国第二大原油供应国,甚至在2006年超越了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通过这种双赢的合作,中国获得了稳定的能源供应,而安哥拉则借此大幅提升了经济。
在此背景下,安哥拉的经济飞速增长。2001年到2010年,安哥拉年均增长率高达11.1%,一度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到2010年,安哥拉经济规模跃升至非洲第五,撒哈拉以南地区第三。部分安哥拉企业甚至趁欧洲经济危机之际,收购了葡萄牙的部分银行和能源公司,反而成了欧洲的投资者。
在经济逐渐稳定之际,安哥拉的政局也逐渐变得稳定。政府高度警惕任何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的因素,其中,极端主义的威胁尤为突出。2013年11月,贝宁的《新论坛报》报道了安哥拉当局对穆斯林抗议活动的回应,其中包括安哥拉政府明确表示“不欢迎激进的穆斯林”,并表示不会让清真寺合法化。尽管这则消息迅速在多个媒体上传播,安哥拉政府很快对此进行了澄清,强调该国宪法保障了民众自由信仰宗教的权利,并未禁止伊斯兰教。然而,尽管如此,安哥拉政府的表态并未能平息穆斯林社区的愤怒,尤其是在穆斯林群体认为部分清真寺被拆除的背景下。
关于伊斯兰教在安哥拉的合法性问题,答案其实并不明确。根据安哥拉的宪法,公民有自由信仰宗教的权利,但由于伊斯兰教并未获得政府的官方认可,它既不完全合法,也不完全非法。根据安哥拉《宗教信仰自由公约》规定,宗教团体必须获得政府认证才能合法开展宗教活动,而穆斯林在安哥拉的数量较少,且大多是外籍劳工,这使得伊斯兰教团体很难获得合法地位。
除了宗教团体的合法化问题外,安哥拉政府对于伊斯兰教缺乏统一管理机构及其一夫多妻制的规定也表示担忧。这些因素使得安哥拉政府不愿意承认伊斯兰教作为合法的宗教。加上近年来,安哥拉开始受到部分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影响,甚至在2015年出现了名为“StreetDaWas”的极端组织,目标是宣传伊斯兰教并建立“伊斯兰的安哥拉”,这一现象无疑加深了安哥拉政府对伊斯兰教的警惕。
可以说,安哥拉的宗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国家安全的深刻担忧,尤其是在面对极端主义势力时。虽然伊斯兰教在安哥拉并未得到完全合法的地位,但政府仍在以谨慎的态度处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