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得好啊!干得好啊!”
在昏暗的屋子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对着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发出了这样的叫喊。当时屋外的宫女等人都清楚地听见屋内传来了斧子劈砍的声音,以及赵匡胤那激动的大喊。第二天,这位开国皇帝就神秘去世,赵光义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这个事件一直在历史上引发无数争议,而赵匡胤驾崩多年后,一位大臣讲述了其中的一种说法。那么,这位大臣究竟揭示了什么?赵匡胤去世的真相究竟如何?
“你们到底想干什么!难道你们要让我背上不忠不义的罪名吗!”此时的赵匡胤被一群手拿黄袍的人围困着,正准备将黄袍披在他身上。尽管嘴上骂得狠,但赵匡胤没有丝毫反抗,反而像是过年收红包一样心甘情愿。事实上,这一幕他早已在心中预演过许多次,毕竟这是当时反叛过程中的常见情节。经过几番推让,他才勉强答应,并一脸愁容地说道:“你们真是害我苦了。”这一场政治活动的发起人正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或许早在这之前,两人已经达成了共识,只要一出城,赵光义就会发动反叛。
当时的政治局势混乱,后周政权岌岌可危。回顾柴荣时期,后周曾有很大的前景,在那个时候,赵匡胤的能力得到了柴荣的赏识,多次被提拔。赵匡胤确实是一位能力出众的将领,而且在治理国家方面也不逊色。随着他在朝中的权力逐渐增强,能够约束他的只有柴荣。当柴荣去世后,赵匡胤的野心便如洪水般泛滥。此时,朝廷上仅剩下幼帝和皇后,二者显然无法与赵匡胤抗衡。于是赵匡胤以外出平辽为由,率领军队离开了京城,然而历史学者认为他根本没有与辽兵交战,实际上他只是绕了一圈,然后穿上了黄袍回到朝廷。幼帝和皇后面对赵匡胤庞大的军队,束手无策,只能开门迎接他的回归。赵匡胤虽然以“夺位”手段登上了皇位,但他和弟弟赵光义对待皇室的做法,却在历史上堪称少见。
赵匡胤上位后,首先废除了周朝,将国号改为宋,并宣布世世代代供养柴家人。即便这些人什么也不做,国家也要为他们提供财政支持。相比其他篡位者,赵匡胤的做法显得相对人道,因为许多篡位者往往会将皇室成员一网打尽。除了国内政策上的稳定,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还积极进行对外扩张。他们采用了一系列成功的战术,扩张了原本后周的领土。然而,尽管如此,宋朝的国土始终不大,因为当时的地方割据现象严重。如果赵匡胤能够活得更久,宋朝的疆域或许会更广阔。可惜,在赵匡胤去世后,宋朝未能进一步扩展。
赵匡胤去世时年仅五十岁,正值盛年,按照他的能力和对国家的贡献,他的死亡显得非常突然和离奇。事实上,赵匡胤的去世与一场悬案密切相关。某年冬天,大雪纷飞,赵匡胤心情愉快,召来弟弟赵光义一同饮酒。原本兄弟俩的酒宴是轻松愉快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气氛逐渐发生变化。宫女们回忆称,酒宴最初气氛和谐,笑声不断,但不久后,屋内突然静了下来。随着蜡烛火光的闪烁,人们突然听到赵匡胤高喊“好为之”,然后就没有了任何动静。可能是酒醉的缘故,赵光义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宫中留宿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赵匡胤被发现已经暴毙。此事有诸多疑点,屋内的声音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赵光义会在宫中留宿一夜?在当时,兄弟俩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合规定的,就算是亲兄弟,留宿也是违背规矩的。而且赵匡胤身体素质非常好,年轻时便是出色的军事将领,能弯弓射箭,且当时的酒精度数较低,因饮酒而猝死的可能性极小。这些疑点让人不禁怀疑,是否赵光义为了上位,竟残忍地毒死了自己的哥哥。
几十年后,宋朝大臣田况在其著作《儒林公议》中提到,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兄弟感情一直很好。赵匡胤曾将赵光义视为自己的接班人,尤其在起义时,赵光义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甚至在“杯酒释兵权”时,赵匡胤并没有清除自己的弟弟,反而倾心培养他。赵光义继位后,调整了战略,专注于国内经济发展,特别是高粱河一战让他意识到扩张带来的风险。于是,赵光义将宋朝的重心转向了经济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然而,尽管赵匡胤的政策在初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最终宋朝的结局并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