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江湖的浮世绘》
暮色四合时分,互联网的街衢上又亮起一盏昏黄的灯笼。这灯笼照着些奇形怪状的物事,也照着些探头探脑的看客。忽一日,灯笼下聚起乌泱泱的人群,原是那唤作\"听泉鉴宝\"的摊主,正用他半是考据半是戏谑的腔调,品评着看客们捧来的各色\"宝物\"。
这摊主生得一副好皮相,眉宇间却总浮着三分狡黠。他鉴宝时眼风斜飞,倒像是古玩街上那些个\"掌眼\"的老江湖。偏生又爱说些\"开门\"\"沉淀\"的黑话,配上些时兴的俚曲小调,引得围观者愈发多了。有好事者统计,不过旬月之间,这摊前竟聚起千万看客,比那旧年电视里挥锤砸赝品的王刚先生还要热闹几分。
【一】
摊主的来历本无人细究。忽一日,有眼尖者发现他灯笼上悬着\"北京大学\"的幌子,这便惹出风波来。先是三五个闲汉\"在茶寮酒肆间窃窃私语,继而演变成满城的指指点点。那摊主倒从容,索性将幌子换成\"女子中学\",又在摊前竖起新牌:\"幼时挑粪,长成乐子\"。看客们见状,愈发笑得前仰后合。
这光景教人想起绍兴城里的\"孔乙己\"。那穿长衫的读书人明知众人笑他,偏要排出九文大钱,说着\"回字有四样写法\"。如今的看客们,何尝不是在等摊主排出他的\"学历四样写法\"?果然,摊主后来又在招牌上添了句\"我是女儿身\",倒把这场闹剧演成了荒诞戏。
【二】
细察这鉴宝摊子,着实是个妙处。白日里看客们捧来的,有祖传的玉佩,有河底捞的铜钱;到了掌灯时分,却常见些古怪物事——或是长颈鹿影子的琥珀,或是笑得太过的弥勒。最奇的是某夜,竟有浑身是土的汉子,在荧荧屏幕那端展示着新掘的墓道。摊主照例眯着眼说些囫囵话,看客们却都屏住了呼吸。
这般情景,倒应了《聊斋》里\"夜雨秋灯\"的景致。只是古时书生遇的是狐鬼,今人屏幕里见的,不知是盗墓的\"土夫子\"还是蹲守的\"条子\"。有老成者忧心忡忡,年轻些的却只管拍掌叫好——横竖都是消遣,谁还计较真假?
【三】
这光景持续了月余,忽一日摊前贴出告示:\"停诊七日\"。看客们顿时哗然,有说是摊主被官府拿了,有说是让同行算计了。待七日后重开张,摊主却不鉴宝,反倒摆开棋盘斗起地主来。众人细看才知,原是接了新营生——给棋牌馆当说客。
这般转折,倒似那《儒林外史》里的名士,昨日还在吟诗作对,今朝便去给盐商写寿联。看客中有摇头的,有哄笑的,也有暗自盘算的:这摊主既能将鉴宝变成戏台,保不齐明日又把棋牌说成雅事?
【结】
互联网的街市从不缺新鲜。今日是鉴宝\",明日许是\"鉴心\"。看客们且记着:热闹处莫要挤丢了魂灵,闲暇时不妨多读几页书。愿诸君在虚拟红尘中,既能会心一笑,亦能明辨真伪,终寻得属于自己的人间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