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中国的海船种类繁多,之前我们冷研已经详细介绍过了,其中包括了沙船、福船、广船等几大类,细分之下还涵盖了鸟船、同安船、米艇等多种形式。然而,有一种船型,通常归类为广船系列,但它与广船有着显著的不同,且其航海性能要远胜于广船,这就是所谓的老闸船。严格来说,老闸船并非指某一种特定的船型,类似于米艇那样的具体船只,而是像福船、广船这类宽泛的船只类别。此类命名方式的特点在于,在同一个大类名称下,船只外观可能各不相同,但从内部结构和设计理念上来看,它们具有相似之处。老闸船其实是一种结合了西式船体和中式风帆索具的帆船,只要符合这一特征,都可以被视为老闸船。换句话说,若把一艘盖伦船配上中式风帆索具,也可以被称作老闸船。
老闸船的诞生并非偶然,葡萄牙人自从进入亚洲,尤其是占领澳门之后,接触了大量的中国船只,开始大量进行贸易。中国的船只在航海性能上无疑最适应沿海的水文地理条件,广船虽然非常适合内海航行,但其抗风浪的能力较弱;而福船抗风浪能力较好,但它与西式船只的结构差异较大,航速也远不如西方帆船。因此,葡萄牙人认为西方的船只结构更加优越,尽管如此,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了一些例外。中式风帆索具虽然在综合性能上不及西式风帆,但结构简便,且在对抗风力时具有较好的性能,尤其是这种帆装在东南亚地区也相当流行,意味着当地民众对其使用非常熟悉,而西式帆装则需要额外的培训。因此,最终选择了将西式船体和中式风帆索具结合的方案,这便诞生了老闸船,外文名为“Lorcha”,其发音上接近“Junk”,而中国民众也根据这一发音称之为“老闸船”。
然而,这种西式船体并非完全的西式。16、17世纪的西方海船干舷普遍较高,并且为了增加稳定性,很多船只还设计了内倾的舷缘,使得船体的吃水深度得到控制。但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水文条件更加复杂,单纯的西式船体并不适合这些地区的航行。因此,老闸船的水上部分更加接近于广船,干舷较低,而尾楼部分则略高,这使得其外形呈现出“鸭屁股”的特征。在船体的水下部分和内部结构方面,老闸船则完全采用了西式设计,拥有龙骨和密集的肋骨结构,内部配有舷板,但不同于传统中式帆船,老闸船并未采用水密隔舱结构。这些结构特点可以从目前澳门地区老船匠制作的传统船只模型中看到。
由于西式帆船通常具有较大的长宽比,老闸船在减少横移方面表现出色。尽管如此,尾楼结构依然保持了中国传统风格。老闸船的航速较快,因此一些船只采用了开孔舵系统,而舵架则采用西式设计,以避免中式舵架的易损问题,但并没有使用舵轮,而是采用了简便的舵柄设计。此外,部分老闸船还安装了棚架,以支撑收起的风帆,并为甲板提供额外的活动空间。
凭借其优越的性能,老闸船开始在广东地区建造,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代表船型,并最终归类为广船系列。由于老闸船本身采用了西式船体,结构强度较大,而又紧邻广州地区,造船业往往采用上乘木材,因此这些船只的质量较高。然而,由于建造工艺较为复杂,造价也较高,老闸船最初并未被用作战舰,只有少数老闸船被葡萄牙人用作武装商船。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海盗在其战斗舰船中也有使用老闸船,推测清代中期可能只有少数老闸船被用作水师战船。
然而有趣的是,鸦片战争后,老闸船竟成为了清代广东水师的主力之一。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和1905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清政府派遣了代表团并带去了许多展品,其中包括一艘战船。展会结束后,这艘船被遗留在比利时的仓库里,直到1925年才重新发现。1947年,这些船只模型被运送到安特卫普的航海博物馆进行修复,并于1950年起在欧洲各地展出。这艘船的模型曾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展出两年,虽然标注为广船,但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一艘老闸船。
这艘船的外形和老闸船非常相似,而且船体采用了金属包裹,这在17到19世纪的欧洲大帆船中比较常见。更有趣的是,这艘船配备了6门火炮,火炮的布局采用了四轮炮架和回旋炮架,船体两侧布置了4门火炮,尾楼部分则布置了2门。由于回旋炮架的使用,火炮的射程大大增加。笔者曾见过一艘类似的老闸船模型,装备了5门火炮,其布置方式与上述类似,但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无法找到那张照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模型是现代制作的,精确性自然无法与清末的船只相提并论。
在中国的战船中,种类繁多,外籍人士对广东地区的了解也较为深入,因此他们选择老闸船作为中国传统战船的代表,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一般认为,福船才是中国传统战船的代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战船技术的顶峰,这一现象显示了我们对于古代水师战船种类和重要性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比如在古代,沙船因其低廉的造价和广泛的使用,实际上占据了水师战船的绝对优势,而福船的性能则相对较为有限。
老闸船在清代的广泛应用于战争,已被许多资料所记录。据说,清代的红单船可能就是一种老闸船,但这一点尚未完全考证。不过,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一说法的可能性较大。红单船曾是湘军水师外海战船的主力,可以想象,太平军的大量沙船及其他小型渔船,甚至仿制的快蟹,无法与红单船相比拟。
另外,在黄海地区,也有一种十分独特的船型,名为排子船。这种船与中国北方大量使用的传统沙船有很大区别。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渔业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排子船的排水量在30到70吨之间,船体采用单折角设计,船首尖,至船尾部折起并向上延展,采用全通单甲板,船尾脊弧低,梁拱较小,舱口长而连续,舷墙较低。其舵呈刀状,向后斜插。排子船配备三桅悬硬帆,桅杆细长而坚固,起放方便,长宽比达到6左右,航速较快,顺风时的航速可达到6.5至7节,能够应对7级风,甚至抗8级风。这种船的外形似乎更接近西式船只,目前尚不清楚它与西方船只是否存在某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