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蔡元培在北大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时,当陶行知脱下长衫走进乡村教室时,当张桂梅拖着病体点亮大山女孩的梦想时,他们手中高擎的不仅是知识的火炬,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种。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现代教育出版社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袂推出了《教育家精神 铸魂强师》,以影像与文字交织的独特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一部中国教育的精神史诗。这部承载着国家记忆的著作,恰与教育部2025年教师节“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的主题深切呼应。
以影像为舟,溯百年教育长河
除了通俗易懂的文字,本书还辅以《国家记忆》栏目高清剧照和扫码观看的方式,构建起多维度的阅读体验。在“扫码观看”专栏,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国家记忆》教育家精神专题纪录片,让当代教育家的风采与历史群像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历史场景,到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激情演讲;从西迁教授们跋山涉水的身影,到于漪在语文课堂上的耕耘……这些定格的瞬间如同教育史上的坐标,让抽象的精神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画面。
以精神为纲,铸教育者精魂
全书围绕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展开,每个章节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在“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篇章中,黄大年、马知恩等科学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部“教师国际交流合作系列举措”相呼应,展现了知识分子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需求的担当;在“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章节里,钟扬、陈立群等教育者的故事,诠释了超越血缘的大爱无疆,这正是教育部“尊师惠师公益行动”的生动体现……这些精神特质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教育实践得以彰显:斯霞用“童心母爱”构建小学教育范式,李吉林开创情境教育新路,每个案例都是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注脚。
(左右更多)
以群像为镜,凸显教育真谛
书中精选的30余位教育家,构成了跨越时空的中国教育家精神谱系。从近代教育先驱张伯苓的“爱国三问”,到当代职教改革者禹诚的匠心传承;从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哲学,到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终身追问,既有深耕乡村教育的银龄教师,也有在“特岗计划”中坚守20年的基层教师。这些教育者的选择与坚守,勾勒出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清晰脉络。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中不仅收录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耳熟能详的大师,更将马景武、李龙梅等特教、盲教领域拓荒者纳入视野,展现出教育家精神的普适性与包容性。他们的故事与教育部推出的“AI教师心理陪伴”智能应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课程等政策举措相互印证,展现出教育家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上下更多)
作为《国家记忆》栏目教育家精神专题的图书化沉淀,本书既是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度拓展,更是对教育家精神的立体诠释。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涵养师德的精神读本;对于历史研究者,这是近现代教育史的鲜活样本;对于普通读者,这是理解中国教育百年变迁的独特窗口。打开这本书时,那些影像中的教育先驱仿佛穿越时空,与当代教育者展开跨越世纪的对话——这或许正是本书最动人的力量:它让我们相信,教育的真谛从未改变,那便是用生命影响生命,以精神传承精神。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翻开这部用影像与文字铸就的教育史诗,在教育家精神的星河中,找寻铸魂强师的精神密码。
图书简介
《教育家精神 铸魂强师》
本书以纪录片《国家记忆》独家影像素材为基底,结合档案文献与口述史,选取近代以来30多位标志性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张桂梅、钟扬等),通过历史场景、人物故事与精神谱系的深度融合,既为《国家记忆》的教育主题内容提供图书化沉淀,又以教育家群体为棱镜,折射中国教育的百年精神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