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
卜算子·端午
史浩
符篆玉搔头,艾虎①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
角簟②碧纱厨,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
[注]①艾虎:用艾草制成的虎型饰物,旧俗端午节给儿童戴在头上,用以驱邪。②角簟:一种竹制或草制的席子。
【译文】
头上插着绘有符咒的玉簪,鬓边戴着艾草扎成的小虎装饰。唱一曲清越的歌谣,将酒倒入莲花状的酒杯中,杯中还残留着菖蒲酒的淡淡红晕。
方形的竹席铺在蒙着碧纱的帐子旁,摇着扇子驱散烦闷。只有先生心境清凉,不畏惧那迫近的炎炎烈日。
【赏析】
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史浩,历任温州教授、太学正、国子博士、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等职,其政治生涯正值南宋初期朝廷礼仪制度建设阶段。作为陆游的推荐者,史浩在文学创作中常融入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该词通过端午场景描写反映宋代端午民俗盛况,又暗含官场纷争中心境调节的隐喻。
上阕场景描写首句“符箓玉搔头”运用借代手法,以佩戴辟邪符箓的头饰代指端午习俗,“艾虎青丝鬓”则通过艾草虎形饰物与发鬓的搭配,构建端午视觉符号。第三句“倒酒莲”暗合宋代端午饮菖蒲酒的习俗,“香蒲晕”以植物香气渲染节庆氛围。
下阕心境表达“角簟碧纱厨”通过竹席与纱帐的搭配营造清凉环境,“挥扇消烦闷”以动态动作强化夏日炎热的体感。结尾“唯有先生心地凉”运用对比手法,在物理降暑与心理超脱间形成张力,彰显宋代文人“心静自然凉”的哲学思维。
《卜算子·端午》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浩创作的节令词作。全词通过“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等端午习俗意象的铺陈,勾勒出宋代士大夫阶层避暑消夏的生活场景,以“唯有先生心地凉”的哲理性收束,既展现端午时令特征,又暗含“心静自然凉”的人生体悟。该作品与史浩另一首《花心动·端午》共同构成其端午诗词创作体系,被多家权威媒体列为经典端午诗词代表作。
【附1】
花心动(端午)
宋代 ·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附2·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卜算子·端午
史浩
符篆玉搔头,艾虎①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
角簟②碧纱厨,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
[注]①艾虎:用艾草制成的虎型饰物,旧俗端午节给儿童戴在头上,用以驱邪。②角簟:一种竹制或草制的席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端午独特的风情。
B.上片描述了端午时节人们祛邪避害的风俗和歌唱、饮酒的欢乐。
C.下片转入室内描写,人们在厨房里挥扇消除暑气带来的烦闷。
D.全词从端午习俗的具象描摹,到由暑热引发的感悟,层次分明。
16.词作最后两句与陶渊明《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别从内涵和技巧两个方面加以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人们在厨房里”理解错误,“碧纱厨”中的“厨”不是厨房,而是指帘子(“厨”通“橱”),“角簟碧纱厨”指(人们)躺在竹席上纳凉,(屋子里)挂上了青碧色的纱帘。
16.
①内涵:均强调心境的主导作用,前者言心凉则不惧暑热,后者谓心远则地自偏,强调主观心态对客观环境的超越。
②技巧:借“炎曦”“地偏”等环境意象衬托心境力量,以“心地凉”“心远”的直白表述,凸显内在精神的决定性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关键联的赏析,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