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作为国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活跃度,尤其是在隋唐之前,几乎每当一个魏灭亡,另一个魏便会崛起。最为人熟知的魏,莫过于战国时期的魏国,然而,这只是魏的开端,更早的魏可以追溯至周朝时期,那时的魏是由周成王所封。
这个魏存在的时间已经非常久远,属于姬姓,其故地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即运城市芮城县,黄河的北岸。魏和巍字形相近,意味着“大名”,也就是美好的名声,谁又不希望拥有一个美好的名字呢?西周时期的魏存在了数百年,直到公元前661年,在春秋初期,被同为姬姓的晋献公所灭。
尽管有一个魏国消失了,但另一个魏却重新崛起。周文王除了有两个非常出色的儿子:周武王和周公旦外,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姬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随后将弟弟姬高封在了毕,称之为毕公高。毕地位于今天的陕西咸阳,与魏无太大关联。然而,几百年后,毕公高的后代之一,毕万,在晋国担任官职。晋献公灭姬魏之后,将毕万封为魏地的统治者。
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就是由毕万及其后代建立的。毕万的儿子魏犨跟随公子重耳漂泊四方,最终回到国家后被封为大夫,魏家世代显赫。公元前453年,魏、韩、赵三家联合灭掉了晋国六卿中最强大的智氏,最终三家分晋,魏国因此正式得到了周天子的册封,成为历史舞台上的重要国家。
魏国位处秦、赵、齐、楚四大强国之间,但在战国初期,魏国是第一个称霸的国家。魏国的大将吴起,率领魏武卒深入敌阵,甚至将军队推到了黄河西岸,成功压制了秦国。然而,魏国由于处在四面楚歌的地理位置,必须分兵守护各地,再加上庞涓在与齐国的孙膑对抗中接连失利,导致国家逐渐衰弱。公元前225年,魏国已伤痕累累,最终被秦王嬴政一举击败,彻底灭亡。
随着汉朝承接了秦朝的制度,魏国的历史再次浮现。汉献帝刘协成为曹操的手中人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平定了袁绍在北方的势力,稳定了中原局势。此时,曹操的野心显露无遗,但他的国号尚未确定。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将曹操封为魏公,魏国由此诞生,辖区包括冀州(今河北大部分地区)、赵国和中山等十个郡。
曹操选用魏作为国号,这一决策背后有深刻的战略意图。在他消灭袁绍、稳固北方后,曹操的统治重心转移到了邺城,而邺城曾是战国魏国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汉朝魏郡的治所。更重要的是,有一则广为流传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最早出现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意指能够代替汉朝的继承者,必定会登上高位。曹操利用这一谶语的解释权,为自己争取合法性。他改动原文为:“代汉者当涂高也;当涂高也,魏也。”并结合魏地理位置的优势,最终以魏为国号,使得此举顺理成章。
到了265年,曹魏政权被司马炎篡位,但不到百年,北方再度出现了一个魏——冉魏。公元350年,冉闵正式称帝,国号大魏。冉魏之后,魏的国号依旧不断更迭。公元388年,翟魏建立。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被前燕所灭,而翟魏也被后燕所取代。
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最初的国号并非魏,而是代国。与后燕慕容垂复国前燕的情形相似,拓跋珪复兴的是代国,其领土大致包括今天的内蒙古和山西交界地带。代国在376年被前秦所灭,其亡国君主拓跋什翼犍是拓跋珪的祖父。代国的存在维持了十二年,直到398年拓跋珪将国号改为魏。尽管鲜卑贵族对这一改国号举措有所反对,但拓跋珪深知,若继续使用代这一国号,难以获得中原士人的支持。最终,黄门侍郎崔玄伯的建议帮助拓跋珪决定使用魏这一更具吸引力的名称。而且,历史上的魏国有悠久的传统,使得这一选择显得更为自然。
拓跋珪选择魏国号的背后还有一层深意:东晋使用的国号正是来自曹魏,如果北魏继承这一传统,便可通过此举证明东晋并非正统,这为日后的统一提供了合法性。北魏此后延续了较长时间的统治,直到534年才分裂为东魏与西魏,而西魏在公元557年被北周所取代。
六十年后,中原再次涌现出一个魏国。这次的魏国由隋末的反王李密所建立。李密一度被看作是可能统一天下的霸主,但没料到李密在关键时刻失败,最终是李渊笑到了最后。公元618年,李密在魏郑大战中大败给王世充,最终被迫投降唐朝,并在之后的逃亡中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