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386年—534年),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通常被称为“拓跋魏”或“元魏”,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立,经历了12位帝王。北魏在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相当强大的政权。然而,这个王朝的皇帝大多结局不佳,尤其是开国皇帝拓跋珪,他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所弑。
一
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原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云中郡盛乐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鲜卑族出身。公元376年,拓跋珪所在的代国被前秦灭亡,代国是由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猗卢在西晋时期所创立的,也可以看作是北魏的前身。年幼的拓跋珪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国家被灭,深受其痛,这一经历激发了他复国的决心。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惨败,随之而来的是前秦内部的动乱,原本被前秦统一的各部族纷纷恢复独立。公元386年2月20日,拓跋珪在贺兰部的支持下,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宣布自己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此后,拓跋珪广纳贤能,励精图治,使得拓跋氏得以复兴。不久,他将国都迁回代国的原都盛乐,并大力推动农业生产,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同年四月,拓跋珪改封为魏王。
从这一过程中来看,拓跋珪的复国之路相对顺利。然而,当时的北魏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外部压力。北方有强大的贺兰部,南方则是独孤部的威胁,东部是库莫奚部,西部的河套一带则有匈奴铁弗部,阴山以北有柔然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是慕容垂建立的后燕,西边则是慕容永所统领的西燕。
拓跋珪对这些敌人采取了逐个击破的策略。公元388年,拓跋珪大败库草奚等部。次年,又大破高车部。公元390年,拓跋珪西征高车袁纥部,在鹿浑海一战中大获全胜,俘获了大量人口和牲畜,达二十多万之众。
拓跋珪接连征战高车各部,唯独柔然部始终不肯归顺北魏。于是,在公元391年10月,他亲自发动进攻柔然。经过一系列的战斗,阴山以南的各部最终纷纷向北魏投降。至此,北魏已击败了大部分的强敌,国力大增,成为当时北方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这一胜利为北魏日后进军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公元391年,贺兰部爆发内乱,贺染干和贺讷兄弟间展开激烈斗争。拓跋珪主动提出充当向导,邀请后燕出兵讨伐贺兰部。然而,随着国力日益强盛,拓跋珪的野心也愈发膨胀,他渐渐有了征服后燕的念头。公元396年8月,拓跋珪亲率十万大军南征,跨过句注,攻打后燕的并州,同时还派遣封真率领偏师攻打燕国的幽州。
公元397年,拓跋珪在义台大败慕容麟。慕容麟被迫逃走,拓跋珪随后占据了中山。公元398年6月,拓跋珪正式宣布将国号改为“魏”。同年7月,拓跋珪将都城迁至平城,开始修建宫殿、宗庙和社稷。12月2日,他正式改元“天兴”,并称帝。成功击败后燕这一强敌后,拓跋珪终于得以登基称帝。
天兴五年(402年)6月,后秦派兵进攻北魏,并成功攻陷了乾壁。拓跋珪迅速指派毗陵王拓跋顺及豫州刺史长孙肥为前锋迎击,并亲自率领大军随后而至。在这场战役中,后秦的姚平因粮草告急未能成功突围,最终全军覆没,姚平自杀。拓跋珪派遣擅长游泳的士兵打捞尸体,还成功俘获了四十多名后秦的官员以及二万余名士兵。
拓跋珪无疑是北魏开国的伟大皇帝,不仅善于治理政务,而且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他的成就甚至可与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媲美。然而,拓跋珪并未能够始终保持明智的决策,这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三
在取得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胜利后,拓跋珪开始变得偏执、刚愎自用。他开始长期服用寒食散,过度担忧自己身边的威胁,心中充满了猜疑。对大臣们的不满与怀疑逐渐加深,他常因一些微小的失望而斩杀自己曾经亲信的臣子。宫中的大臣们也因此变得小心翼翼,生活在恐惧中,甚至有些人开始盗窃,而这种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政务的执行效率。
在公元407年至409年间,拓跋珪多次下令诛杀忠臣,包括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和高邑公莫题父子等。最终,在409年11月6日,拓跋珪决定将皇次子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幽禁,并准备处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