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高平陵之变时,关于司马师如何成功地养起三千死士而不被察觉的问题一直令我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在政变前夜,司马师的三千死士突然间集结在司马懿府邸(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这一情况看似令人难以置信。
细想一下,问题其实非常复杂,有两个关键的难点:
1. 如何确保这些死士的秘密能够保持不被揭露?
2. 在古代通讯手段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司马师又是如何让三千人迅速集结的?
先谈第一个问题。
三国时期并不缺少养死士的高官,琅琊诸葛家族中的诸葛诞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他喜欢暗中培养死士,并且用许多手段来让这些死士忠心耿耿(诸葛诞由于家庭背景复杂、时局动荡,采取了通过金钱与关系培养死士的方式)。问题在于,诸葛诞的死士计划早已在朝野之间传开,甚至成为公开的秘密。再比如,东汉末年的袁绍,他也曾秘密养死士,结果被宦官集团侦查到,中常侍赵忠甚至公开对袁绍表示怀疑:“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并因此引发了家族的内部纷争。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在古代,要隐秘地养一支私人军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洛阳这样的大城市,名门望族众多,人人都相互观察,很难做到不被察觉。即使司马师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影响力,但他要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秘密集结三千死士,难度可想而知。
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如何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情况下,让三千死士一夜之间迅速集结?
如果司马师能够成功隐瞒自己的死士计划,他也不可能将这三千人都集中在自己的府邸,毕竟这么多人很难藏匿。最可能的办法是,将这些死士分散在洛阳的各个角落。若真是这样,没有电话、没有现代的通讯设施,要在短短的时间内通知这些人集结,效率必定非常低下。这里有一种推测,或许这些死士大多数都来自于禁军。
支持这一推测有两个原因:
1. 当时曹叡托孤给曹爽和司马懿,两人各自统领着三千禁军。这些禁军将士有较强的忠诚度,并且司马懿在禁军内拥有自己的亲卫队。
2. 司马师曾担任过散骑常侍,并且后来晋升为中护军。中护军虽然没有直接的军权,但却有极大的影响力,能负责选拔和任命下级武官,这无疑为司马师培养忠诚的力量提供了平台。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司马师能够在没有泄密的情况下培养起三千死士。如果他们大多来自禁军,那么司马师只需通过一两句命令,便能迅速动员并集结这些人。而且,禁军中的一些将领一定对司马师有强烈的支持,特别是在他以公正著称,严格整顿军纪的背景下。
如果这三千死士的确来自禁军,那么他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集结时自然不成问题。而且,这些死士的行动也得到了宫内禁军的协助。当攻入皇宫时,宫内的禁军显然也与司马师有暗中合作,甚至可能是故意打开宫门,让司马师的军队顺利进入。
否则,假如这些三千人只是一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就算装备了武器,如何能在一夜之间攻入皇宫呢?皇宫高墙耸立,宫内的禁军并非摆设。只要禁军坚持一天,曹爽的军队回城,司马懿的政变就无望成功。
有一段话十分值得注意:“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从这句话看,司马师的部队显然训练有素,具有很高的军事素养,绝非一支业余的力量。
司马懿一生精于算计,不会轻易冒险,只有在他非常有把握的情况下,才会实施政变。而司马师的三千死士,显然是他最大的依靠和底牌。正如韩信与陈豨策划谋反时所说的:“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这句话的底气,正来源于韩信的声望和威望。而司马懿的军事成就和号召力,也为司马师的政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懿的战绩不容小觑,他几乎从未遭遇过失败,正因如此,他的部下自然愿意为他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