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围绕着战国七雄展开。尽管战国时期的最终结局是秦国统一六国,但在战国的前中期,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例如,在战国初期,魏国通过实施变法,吸纳大量人才,使得自己成为中原的霸主。而在战国中后期,赵国则崛起为秦国的强劲对手。然而,由于战国时期的四大决定性战役,魏国、楚国、齐国、赵国这四大强国相继倒下,最终秦国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战略和决策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一、马陵之战
首先,要提到的第一个战役便是马陵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鬼谷子的两位高徒孙膑与庞涓再度展开了较量。上一次的较量发生在桂陵之战中,而这一次,孙膑利用庞涓的性格弱点,再次设计巧妙的战术,巧妙制造假象,诱使庞涓按兵不动。在这之前,魏国在桂陵之战中虽被齐国击败,但其主力军仍未全失,魏国依旧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然而,在公元前341年,魏国决定进攻韩国,韩国求助于齐国。齐国应允支援,孙膑和其他齐国将领运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逼近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兵救援韩国。魏国原本看似即将获胜,却因齐军的计策而陷入困境,愤怒之下决定放弃对韩国的进攻,转而集中兵力对付齐军。
面对魏国强大的军队,孙膑通过巧妙的示弱战术,引诱魏军深入,最终以“减灶”策略使魏军的十万大军溃败,并成功俘虏魏国太子申。这场战役彻底粉碎了魏国的精锐部队,魏国因此元气大伤,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二、垂沙之战
接下来是垂沙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301年,是秦国、齐国、韩国和魏国联合攻打楚国的战争。此前,楚国曾经历楚悼王与楚威王等几位国君的努力,逐渐恢复了国力。然而,楚怀王昏庸无能的治理导致了楚国的衰弱,最终遭到四国联合围攻。
在垂沙之战中,秦军攻占了新城,而其余三国的联军则集中进攻楚国的方城。四国联军汇合后,双方在夹泚水一带展开了长达六个月的对峙。战争胶着,直到一位樵夫为齐国主将匡章提供了重要的情报:“要想了解河水的深浅,只需看楚军防守的强弱。凡是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河水浅;而防守较弱的地方,河水则深。”
匡章听后大喜,便派遣精兵趁夜从楚军防守薄弱的地方渡河,突袭楚军。在垂沙(今河南唐河县)附近,联军成功大破楚军。战后,四国联军乘胜追击,占领了包括垂丘、宛、叶在内的大量土地。楚国的大片领土被韩、魏两国瓜分,楚国的内部也因为主将唐眛的死亡以及部队叛变而陷入动乱,甚至一度有民众攻入楚国都城郢,进一步削弱了楚国的实力。
三、济西之战
第三个关键战役是济西之战。经过马陵之战和垂沙之战,齐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逐渐稳固,同时,秦国也凭借从魏国手中夺回的河西之地,以及商鞅变法的推进,逐步崛起,成为齐国的竞争对手。在这段时间内,齐国由于消灭了燕国、攻破宋国,已经成为了中原的众矢之的。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国、秦国、韩国、赵国和魏国的联合军队攻打齐国。五国联军在济水以西与齐军展开激战,最终齐军被击败,乐毅率领燕军攻占了齐国的70余座城池。这一战彻底削弱了齐国的实力,使得齐国从此陷入低谷,秦国也因此迎来了新的胜机。
四、长平之战
最后,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为决定性的战役之一。在战国中后期,赵国在胡服骑射政策的推动下迅速崛起,涌现出许多名将,如赵奢和廉颇等。公元前260年左右,秦国与赵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了这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役历时三年,涉及秦国出兵迫使韩国割让上党,直到秦国最终获胜。
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次冲突,最终赵国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赵国元气大伤,失去了与秦国争夺霸主地位的能力,为秦国的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