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至今仍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许多谜团尚未被解开。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夏朝的统治民族——夏族究竟在哪里?
约四千年前,大禹带领夏族建立了夏朝。然而,经过商汤的革命,夏朝灭亡,夏族也随之四分五裂,仅遗留一些零散的诸侯国。历史记载中,商周时期的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有莘国(今陕西合阳县东南)、江浙的越国等,都被认为是夏族的后裔。特别是孔子在拜访杞国后曾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然而,商周时代的“夏族”究竟指的是哪个族群,仍是一个谜。虽然明白这一点有助于破解夏朝的许多疑团,但遗憾的是,目前可用的资料极其有限。
不过,十年前陕西的一次考古大发现,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线索,部分解开了夏族的谜团,特别是关于夏族分支——有扈氏的部分谜团。
2012年,在陕西宝鸡石鼓镇,考古学家发现了“石鼓山墓地”,这是西周早期一位高等级贵族的墓葬(编号M3)。该墓葬出土了31件青铜器,其中16件刻有铭文,铭文中涉及了户、万、冉等多个族徽。已故考古学家李学勤在研究这一发现时指出,这些青铜器铭文中的“户”字暗示墓主是“户”氏。
首先,在M3墓葬中,方彝和卣上都有刻有“户”字的铭文,而这两种器物都是酒器,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应该是墓主生前使用的物品。其次,刻有“户”字的青铜器曾在西安等地发现过,因此西周早期的“户氏”青铜器铭文主要出现在西安和宝鸡地区,而西安鄠邑区曾被称为“户县”,这与“户氏”之间显然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西安的“鄠邑”与“户氏”或许还与夏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一点在后文将做进一步阐述。
因此,李学勤等学者认为,M3墓主应为“户氏”,而其他铭文中提到的“万”与“冉”等字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赠送、劫掠或婚配等方式获得,随后被一同安葬。
更为重要的是,M3墓中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臣鼎”铭文仅有六个字:“中臣尊鼎,帝后”。学者们认为铭文中的“中臣”指的是《周礼》中的“内小臣”,即负责王后祭祀的官职,通常由王后的家族担任。根据考古分析,这块“帝后”的铭文象征着王后族徽,而“帝后”所指的应该是周王的配偶,即邑姜(姜子牙之女)。因此,学者普遍认为M3墓主所属的户氏族群应为姜族,这样的族群标志也表明户氏可能是姜子牙的后裔。
根据史书记载,夏本纪中提到,禹的后代分封建立了不同的氏族,其中包括“夏后氏”“有扈氏”“男氏”和“斟鄩氏”。史书还记载,夏启建立夏朝后,“有扈氏”不服从其统治,最终爆发了甘之战,史学家普遍认为这场战争是姒姓内部的争斗。李学勤等学者指出,“扈”字原本就是从“户”字派生出来的,因此M3墓葬中的“户”字铭文,可能也代表了“有扈氏”。
进一步的考古证据显示,甘之战发生在今天的陕西西安鄠邑区,而这一地区与“户氏”有着显著的关联。历史学者普遍认为,这一发现能够证明夏启与有扈氏的关系,也印证了有扈氏在夏朝时期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M3墓葬的“户氏”既是姜族的后裔,同时也可能与夏朝的有扈氏有直接联系。此外,史书中的记录表明,夏朝的部落与姜族(及其相关的羌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羌族中仍然有祭祀大禹的传统,这也进一步佐证了夏族与羌族之间的关系。
然而,虽然有扈氏与姜族的关系如此紧密,但不能轻易地将“夏族”直接等同于“羌族”。史书记载中提到的有莘国(位于今陕西合阳县东南)的太姒,也并未明确表明她为羌人,而只是说她是夏族的后裔。因此,笔者认为,夏朝的某些部落如有扈氏可能与羌族融合,然而仍有一部分夏族保持独立,未与其他民族融合。
综合各方面的证据来看,夏朝与羌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不能简单地以“羌族建立了夏朝”来解读。夏朝的后裔,包括有莘国、杞国等,可能与周围的其他族群相互交融,但夏族本身的核心依然保持着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