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强
“谏”,自下而上建言之谓也。历史上“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直谏”,尖锐明确,直截了当,近乎如今常见的公开批评;另一类则为“曲谏”,转弯抹角,委婉得体。某些特定情形下,既能使谏者保住自身,又能达成预期效果,堪称艺术。
明代正德年间,秦藩欲加封陕之边地,暗中用重金贿赂权臣。皇上准奏,并令梁储起草诏书。梁不敢违旨,他思虑再三,便在诏书上写道:太祖曾有令,说此处地广富饶,藩王若得,定会多养士卒马匹,也会因富庶而骄纵,一旦有奸人挑拨引诱,将行为不轨,既不利国,也不利民。而后又表示了一番对秦藩的“关注”与“提醒”,希望藩王不可在此收聚奸人,多养士卒马匹,也不可听信他人挑唆……皇上阅后方知其中利害,便立即收回承诺。这则诏书通过“晓之以利害”达到了劝谏目的。
宋代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讲过这么一个故事。“王荆公为相,大讲天下水利。时至有愿干太湖,云可得良田数万顷。人皆笑之。荆公因与客话及之,时刘贡父学士在坐,遽对曰:此易为也。荆公曰:何也?贡父曰:但旁别开一太湖纳水,则成矣。公大笑。”这王荆公就是王安石。对于“放干湖水得良田”这等事,刘学士并没有上来就“开怼”,而是采取一种诙谐的方式进行反驳,“再开一个湖用来放太湖的水”。这可视为善于“喻之以理”的一个例子。
还有一种劝谏则是从“动之以情”入手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那则《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从走路、饮食等日常生活琐事谈起,又表达自己关怀小儿子,投太后爱子的心意;然后再从太后爱远嫁为燕后的女儿,但并不希望她回来,指明长安君今日不去为质“有功于国”,将来“何以自托于赵”的道理。触龙把政治远见寓于人之常情之中,最终取得了被谏者赵太后感情上的共鸣。
从古至今,生活工作中难免有需要“止误纠偏”的问题。无论作为“当局者”还是“旁观者”,在提出建议时,如果都能以效果为目的,讲究一点“谏”的艺术,不仅可以把问题说明白、讲透彻,还能让彼此打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