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时代,周恩来总理曾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在我国近代,有许多有志之士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吸收新思想,从而成为革命战士。也就是说,他们大多是先读书,之后才懂得为中华的崛起去奋斗。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谭政,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1906年,谭政出生在湖南湘乡的楠竹山村,在最开始,他的名字并不是谭政,而是谭世铭。谭政的家境很好,祖父是一位士绅,家中的田产铺子很多。当一户人家不愁温饱、生活富裕时,孩子的教育问题自然就被看做是重中之重。所以在谭政长大一些后,他就与家中的其他孩子一样,被送入自家的私塾读书。当时清政府还没有倒台,所以谭政最开始学习的依然是四书五经。后来民国成立,谭家的私塾改为了小学,谭政也因此开始学习更为系统的科学知识。
在小学毕业后,谭政进入东山学堂继续学习。在当时,东山学堂所教授的知识都非常先进新颖,我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在这里学习。就这样,谭政在东山学堂接触到了许多新文化新思想,并在席卷全国的文化运动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救国。在学生时代,谭政曾先后参与过多次爱国运动,是一位积极奋进的青年。他曾在完成学业后短暂的当过小学老师,后来受心中使命的感召,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于1927年参加了秋收起义,并在同年10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多年岁月里,谭政一直跟随着党的脚步,行走在抗日救国的道路上。因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谭政在部队中属于知识分子,在刚刚入党时还跟随在毛主席身边担任过文书的工作。他在1929年担任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并在1930年开始参与队伍的作战指挥。作为队伍中的干部,谭政虽然没有冲在一线拼杀,却也靠着自己的才能在后方做出了精妙的部署。他是我国出色的军事家,也曾带领着手下的队伍多次取得战争的胜利。
除此之外,谭政还多次将自己的想法写成系统的文章发表,其中《最后的一道封锁线》就是他在长征途中写下的作品,后来发表在《红星》上。他在1937年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副主任,后又在1946年前往东北,负责主持东北地区的解放运动与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49年3月,谭政担任第四野战军的副政委,之后随军作战,并先后打下了武汉,又解放了广州。可以说,谭政的人生是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他见证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也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在新中国成立后,谭政先后担任了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等职务。他在1955年被国家授予大将军衔,是我国的“十大将军”之一。在之后的工作中,谭政也如之前一样,拿出一百分的热情,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但很快,文革的到来改变了谭政的生活。因为之前公开发表过很多文章,谭政在文革期间遭受了严重的迫害,他被停职、被关押,受尽侮辱与责难,在最严重时,谭政还曾被气得瘫痪,命在垂危。但就算如此,谭政也并没有屈服,而是凭着不屈的意志等来的平反的那一天。
在文革结束后,谭政又重回政治舞台,并慢慢找回了昔日的光彩。他在1988年去世,享年82岁。在他的葬礼上,有很多国家的高级干部前去祭奠。谭政是我国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从一而终的革命者,他的一生,值得人们记住。
值得一提的是,谭政一生有两个儿子,分别叫谭泽代与谭竞生。这两个儿子都继承了谭政的优良品质,在长大后都成为了解放军的高级将领,长子谭泽代更是少将军衔,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为国家做着贡献。
时至今日,谭政将军已经去世33年,但他所做的一切从来没有被时间的长河淹没。他自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人生的理想,并终此一生都未曾放弃,他有着无比坚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当代的我们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