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识茶懂茶,难吗?
创始人
2024-11-14 12:22:22
0

茶文化博大精深,识茶懂茶也是茶文化之一,而识茶需要长期的经验,大量的样本,无法速成。

但是总有一些一般规律,可以让你用排除法过滤掉太多干扰,在更规范的样本里学习和比较。

识茶有秘诀,涨姿势趁现在!

开汤前,看干茶:整体

饼形圆润规整,条索肥壮均匀,嫩匀厚实,压制松紧适中,无过多碎末杂质的为上; 粗细不一,色差明显的为下,并且有拼配之嫌。

看干茶:个体

个体要看干茶的干燥程度,如果有点回软,最好不要买。

另外看茶叶的叶片是否整洁,如果有太多的叶梗、黄片、渣沫、杂质,则不是上等茶叶。

然后,要看干茶的条索外形。

条索是茶叶揉成的形态,什么茶都有它固定的形态规格。

闻干茶

先闻干茶,干茶中有的清香,有的甜香,有的焦香,应在冲泡前进行。

如绿茶应清新鲜爽、红茶应浓烈纯正、花茶应芬芳扑鼻、乌龙茶应馥郁清幽为好。

如果茶香低而沉,带有焦、烟、酸、霉、陈或其它异味者为次品。

开汤了, 看杯盖

如果是用盖碗泡,洗茶的时候注意看浮沫,浮沫少,很快散去,杯盖上基本没有杂质的为上;

浮沫多而不散,杯盖上残留较多杂质的为下。

好茶在整个制作和仓储过程中都被认真对待。

闻杯盖

将杯送至鼻端,闻茶汤面发出的茶香。

若用有盖的杯泡茶,则可闻盖香和面香;倘用闻香杯作过渡盛器(如台湾人冲泡乌龙茶),还可闻杯香和面香。

首先要热嗅时没有令人不悦的气味,外加香气浓郁纯正,冷却后挂壁持久为上;热嗅有酸、涩、焦等异味,香气芜杂,不持久者为下。

品饮中, 嘬茶入口

茶汤的滋味丰富多彩,难以一一描述清楚,但有一点共通的是:茶与水的融合度越高越好。

借用茶友的口头禅“这茶让水变得好喝了”,这是最简单却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

这口茶汤如果真正愉悦了你,它必然不差!

回味

茶汤滋味是茶叶的甜、苦、涩、酸、辣、腥、鲜等多种呈味物质综合反映的结果,如果它们的数量和比例适合,就会变得鲜醇可口,回味无穷。

茶汤的滋味以微苦中带甘为最佳。

好茶喝起来甘醇浓稠,有活性;喝后喉头甘润的感觉持续很久。

看汤色

冲泡茶叶后,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彩,称为汤色。

因此,不同茶类汤色会有明显区别;

而且同一茶类中的不同花色品种、不同级别的茶叶,也有一定差异。

看变化

如果冲泡手法正常,那么整个品饮过程中汤色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茶叶的品级了。

全程汤色稳定,渐渐变淡的为上;几道之后滑坡厉害,非常不耐泡的为下。

看叶底, 柔韧性

茶在冲泡过程中,经吸水浸润而舒展,或似春笋,或如雀舌,或若兰花或像墨菊。

与此同时,茶在吸水浸润过程中,还会因重力的作用,产生一种动感。信阳毛尖舒展时,片片怒放。

如此美景,映掩在杯水之中,有茶不醉人自醉之感;太平猴魁舒展时,犹如一只机灵小猴,在水中上下翻动;君山银针舒展时,好似翠竹争阳,针针挺立。

颜色均匀

一眼望去叶底呈统一的颜色,没有明显的深浅的为上;斑驳相间,或深或浅,就要小心了。

叶张中如果有灼伤红斑的,制作工艺不够好。

有光泽

将叶底控去水分后自然晾放几分钟,迅速失水表面干燥的一定不如始终保持油润的叶底。

这和皮肤的锁水能力异曲同工。

*图文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回... 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 建炎这个年号,不是随便取的。 “炎...
原创 靖... 1126年底,金兵攻破开封城。 从次年二月开始,金军有计划地将开封城内的四千宗室,五千贵戚,三千后宫...
原创 白... 贞观年间最有名的战将之一便是常胜将军薛仁贵,他历经众多战役,仅有一场败绩。纵观薛仁贵的一生,曾身居高...
原创 李... 现在的史书在写唐初的几个皇帝时,总是把李世民写得太过耀眼,反而让开国皇帝李渊存在感很低。于是,很多人...
原创 李...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每次皇位更迭几乎都伴随着腥风血雨,为了大好江山,父子、兄弟间的血缘关系根本算不上什...
原创 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交往广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唐朝的建立和...
原创 兄... #乐享周末分享吧#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淮南民谣 淮南王刘长 ...
原创 诸... 在一个深夜,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仿佛成为了一场心理与智慧的较量。刘禅的问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询问,它...
原创 战... 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诞生了很多学术思想后来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
原创 回... 前言 1947年的一天,白公馆秘密监狱走出了几个几个特务。令人奇怪的是,他们的身后跟着一个穿着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