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鉴宝”遇上“AI换脸”:骗局的科技升级
近年来,古玩直播间的火热催生了大量“鉴宝”类内容,但也成为诈骗重灾区。传统的骗局如虚假鉴定、赝品售卖已屡见不鲜,而随着AI技术的滥用,一种更隐蔽、更具迷惑性的骗局正在蔓延:伪造专家身份、伪造鉴宝过程,甚至伪造“权威机构认证”,全程由AI换脸技术支撑。
1. 骗局如何运作?
- 伪造“权威专家”人设:诈骗团伙通过AI换脸技术,将普通主播的面部替换为知名鉴宝专家(如马未都、李鉴宸、耿宝昌、王刚等),并利用拟声技术模仿其声线,在直播间营造专业形象。
- 伪造“实时鉴宝”场景:观众上传藏品图片或视频后,骗子通过AI生成虚假鉴定报告,甚至伪造“专家”在镜头前对赝品进行“权威认证”的互动视频。
- 伪造“交易记录”与“证书”:结合PS和AI生成技术,制作虚假的拍卖成交记录、鉴定证书,甚至伪造买家转账截图,诱导观众高价购买赝品。
2. 技术门槛有多低?
AI换脸技术已高度“平民化”:
- 成本低廉:某电商平台显示,一条30秒的换脸视频仅需数百元,实时换脸直播服务甚至可“包月”购买。
- 操作简单:仅需一张目标人物的正面照片,即可通过开源算法生成动态视频,并实时调整表情和口型。
- 隐蔽性强:部分骗子通过虚拟号码、境外服务器搭建直播间,逃避监管。

二、AI换脸背后的“阴谋链”:从技术滥用到大额牟利
这类骗局并非孤立存在,背后是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1. 上游:人脸与声纹数据的非法获取
- 盗用公开影像:从社交媒体、电视节目等渠道盗取专家公开视频,提取面部特征和声纹数据。
- 钓鱼链接与木马程序:以“免费鉴宝”为名诱导用户点击链接,窃取手机相册中的人脸照片。
2. 中游:技术工具与话术培训
- 技术工具兜售:黑产论坛中,实时换脸软件、拟声模型、虚拟直播间搭建教程明码标价。
- 话术培训:针对古玩领域设计专业话术,如“海外回流”“孤品稀缺”“拍卖行预展资格”等,增强可信度。
3. 下游:精准收割与洗钱
- 目标人群筛选:通过直播间互动数据锁定中老年收藏爱好者、新手玩家等高风险群体。
- 资金转移:要求观众通过私人账户转账,或诱导至第三方平台交易,规避监管。

三、危害:不止于金钱损失
1. 个人层面:财产与隐私双重风险
- 单笔诈骗金额可达数万至百万元,部分受害者因借贷购宝陷入债务危机。
- 人脸数据一旦泄露,可能被用于注册网贷、虚拟身份认证等二次犯罪。
2. 行业层面:信任体系崩塌
- 权威专家“被代言”,损害个人声誉;
- 古玩市场真假难辨,普通玩家信心受挫。
3. 社会层面:技术信任危机
- AI技术滥用加剧公众对新兴科技的恐惧,阻碍技术创新应用。
四、如何识破AI换脸骗局?
1. 观察细节破绽
- 眼部异常:AI生成的动态人脸眨眼频率低,眼球转动不自然。
- 光线与轮廓:面部与背景光线不协调,侧脸轮廓模糊。
- 动作测试:要求主播用手遮挡脸部或快速转头,AI换脸会出现扭曲或延迟。
2. 核验身份与信息
- 多渠道验证:通过专家个人社交媒体、官方机构电话核实直播间身份。
- 查证资质:要求出示鉴定机构营业执照、从业资格证,并登录国家相关平台。
3. 技术防御手段
- 平台监管:直播间应接入AI鉴伪系统,实时检测换脸痕迹。
- 用户防护:避免在非官方平台上传人脸照片,关闭手机App不必要的相机权限。

五、治理建议:技术与法律双管齐下
- 技术反制:推广“数字水印”技术,在原始视频中嵌入隐形标记,干扰AI模型训练。
- 法律严惩:依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非法提供换脸工具、数据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 行业自律:直播平台需落实实名认证,对鉴宝类内容设置“AI生成”标识。
结语
AI换脸技术本应是推动创新的工具,却在古玩直播间沦为诈骗帮凶。面对这场“高科技”骗局,唯有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强化技术监管、完善法律体系,才能让技术回归向善的本质。正如北京反诈民警所言:“再逼真的换脸,也换不掉违法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