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模先生全景式传记
文/侯尚培
在黔北高原的晨钟暮鼓中,在当代中国的文学长卷里,李发模的名字如一座巍然丰碑,以“诗魔”之姿镌刻着时代回响与乡土深情。他生于1948年4月的贵州绥阳,与共和国同频共振;笔名漠漠、魔公,暗含对文字的敬畏与创作的痴狂。六十余载文学生涯,他从乡村少年蜕变为国家一级作家,从现实主义先锋拓展为多元风格巨匠,既以《呼声》震撼诗坛,更以六十余部诗文集、二十余次省部级以上奖项,成为贵州文学的领军者与中国当代诗坛的重要标杆。他的人生,是一部与时代同行、与乡土相守、与文字共生的精神史诗,藏着热爱与坚守、批判与担当、传承与创新的永恒密码。
1948年古历4月28日,李发模降生在贵州绥阳的乡村阡陌间。这片被山水环抱的土地,既有“黔北粮仓”的烟火气息,又有“中国诗乡”的文脉浸润,田埂间的歌谣、古寨里的传说,在他童年心田播下文学种子。年少时的他,踩着泥土长大,在煤油灯下识字,在田间劳作间隙读书,自然的灵秀与生活的质朴,共同塑造了他真诚坚韧的生命底色。1963年,14岁的李发模迎来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共和小学140余名六年级毕业生徒步十里赴儒溪小学统考,他背着母亲准备的粗粮,合衣睡在教室课桌,次日迎着朝阳应试,最终从百余名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全乡仅有的四位考入绥阳中学的幸运儿之一。家境贫寒的他,报到时背着洗补一新的旧衣、母亲亲手打制的草鞋,赤脚走完三十里山路,新草鞋舍不得穿,唯有踏入校门时才郑重换上,一双布鞋专为课堂准备,奶奶的旧棉裤、父亲的旧丝质衬衣虽显陈旧,却被母亲缝补得整洁得体,精巧补丁竟让学校老教师赞叹“你母亲定是大家人户的姑娘”,这份贫瘠中的体面,成为他一生坚守尊严与热爱的起点。
绥阳中学的时光,是文学梦想的萌芽期。泥地灰墙的教室虽拥挤,却挡不住70余名学子的求知热忱;县城同学踊跃提问的身影,为乡下学子打开更广阔的认知窗口;月弓桥横跨莲池,民国时唯有贡生可踏足,如今成了他课后读书、洗脚的精神原乡;而阅览室里满架的书报,更是点亮他精神世界的灯塔。从数学课外书到文艺典籍,从小说散文到诗词歌赋,他如饥似渴汲取养分,梁上泉诗集《长河入夜流》中“写诗可游历各地”的注解,点燃了创作向往;小学时练写民歌民谣的功底,让他在诗歌创作中初露锋芒。班主任郑廷瑜老师的音乐讲解如诗如歌,物理课郑传鼎老师“避虚词”的点拨恍若天机,贺应群老师修改习作时的字斟句酌,更让他在文字打磨中渐入佳境。校外前辈赵宋永先生的提携尤为珍贵,不仅亲改诗作,更将他引荐给县里诗友,让青涩文字得以在油印报刊上绽放,这份师友温情,成为他文学路上的第一缕光。1965年,16岁的李发模正式发表作品,稚嫩笔触虽显青涩,却饱含对生活的真诚与对世界的好奇,此后数年即便岁月颠簸,他仍在田间地头、煤油灯下笔耕不辍,将所思所感倾注笔端,这份对文学的执着,为日后厚积薄发积蓄了充足力量。
1979年,中国文坛从沉寂中复苏,现实主义诗歌迎来回归热潮。2月,《诗刊》第二期重磅推出李发模的长篇叙事诗《呼声》,如惊雷划破长空,瞬间震撼全国。这首以五封信为载体的诗作,聚焦“血统论”压迫下的个体悲剧,通过少女与爱人的跨生死对话,撕开畸形年代的荒诞面纱,控诉不公命运、叩问人性尊严,字字浸着血泪,句句藏着力量,“我是野草,也要向着太阳生长”的呐喊,精准捕捉时代转型期的民众心声,引发全社会强烈共鸣。《呼声》的成功绝非偶然,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也是作者多年积累的爆发,作品以细腻笔触刻画人物心境,用锋利语言直击社会痛点,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紧密交织,既具现实主义的深刻批判,又含人文主义的温情关怀。这部作品不仅斩获中国首届优秀新诗大奖,更获前苏联著名评论家叶甫图申科高度赞誉——“中国新诗的一块里程碑”,苏联《文学报》评价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突破”,“诗魔”之名从此响彻诗坛,成为李发模最鲜明的文学标识,作品更入选《中国当代文学史》,被译为多种外文在海外传播,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同年,李发模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开启专业创作生涯,1984至1988年先后进入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深造,系统学习文学理论与创作技巧,在名家点拨与同窗交流中跳出地域局限,站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审视创作,为后续风格转型与多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段求学经历让他的文字既保留乡土质朴,又增添思想深度,开辟了创作新境界。
从《呼声》的现实主义锋芒开始,李发模从未停止探索脚步。六十余载创作生涯中,他不断突破自我,将民族元素、古典韵律与现代精神熔于一炉,构建起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张力的文学世界。截至2024年,已出版《偷来的正午》《魂啸》《第三只眼睛》《我思我在》《呵嗬》《诗国酒鼎》等诗文集60余部,题材涵盖社会批判、民族叙事、乡土情怀、哲学思辨等多个领域,风格从写实主义逐步拓展为民族主义、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融的多元形态。叙事长诗《呵嗬》是民族叙事的代表作,以仡佬族民间传说为载体,讲述少数民族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故事,既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又延续对正义与尊严的永恒追求,将民族意识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山可崩,水可枯,民族的脊梁不可弯”的呐喊,彰显少数民族精神力量,让创作突破个体命运书写,迈向更广阔的民族叙事空间。2019年出版的诗集《诗国酒鼎》,彰显四十余年不衰的创作生命力,收录的《在酱香源头》抒写茅台镇红色历史与酱香文化,《老战士》致敬革命先辈,《某强国》批判霸权主义,既有对本土文化的深耕,也有对时代议题的关切,被诗评界称赞“将传统酒文化与红色基因、家国情怀相结合,文字间满是热血激情与成熟思考”。散文创作同样亮眼,《道尽又如何》《坦荡人生》《你静坐就是大师》等散文评论集,延续“将诗视为生活本质”的创作理念,《吃吧》等篇章以生活化笔触展现人间烟火,《在先人墓前》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兼具禅宗悟道的哲思与人间烟火的温情,获评论家“以诗入文,风格多姿,见解独到”的赞誉。他的作品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早期聚焦社会现实,中期探索民族文化,晚年关注家国情怀与人生哲思,六十余部作品中有对畸形年代的批判、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对乡土风情的描摹、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多次入选中外中学教材及儿童文学选本,斩获省、市以上各类文学奖20余次,入选60余种辞典与选集,被译成多种外文广为流传,影响力跨越国界与年龄。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彭一三评价:“李发模的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既照见苦难与荒诞,也映见光明与坚守;是心灵的一扇窗,既藏着乡土的温情,也装着世界的格局。”
作为贵州文学的领军人物,李发模不仅以作品立世,更以担当传薪。他历任中国作协贵州分会理事、贵州省作协副主席、贵州省诗人协会终身名誉主席、遵义市文联主席等职,数十年文艺组织工作中,始终致力于推动区域文学发展,扶持青年作家成长,践行文学为民的初心。1994年担任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后,积极搭建文学交流平台,推动贵州作家群崛起;1998年出任遵义市文联主席以来,全心投入文艺事业建设,通过协调人事调动、推荐作品参评、举办创作研讨等方式为青年作家铺路搭桥,曾力推作家吴言的作品参评,促成其斩获夏衍杯金奖,助力众多本土作家走出贵州、走向全国。2015年作为“黔山七峰”成员参与贵州作家群高峰论坛,为贵州文学发声聚力,被遵义市文联党组书记肖勤誉为“遵义文学界的标杆式人物,永远的标兵”。在文学创作之外,李发模始终扎根大地、关注现实,将文学力量融入时代发展,2022年以“诗意纪实乡村振兴”总指导身份赴紫云自治县调研,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乡村现状,提出“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的主张,倡导以诗意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学贴近生活、服务群众。他与贵州珍酒相交三十余载,创作诗篇《轰天一醉》,以酒为媒书写黔北水土的深情;在“茅台与‘清三儒’时空对话”活动中视频致辞,盛赞“诗文与酒都是时间的陈酿”,推动黔北文化走向全国。足迹遍布黔北大地的他,从乡村学校到田间地头,从文艺讲堂到创作现场,始终以热忱之心传递文学温度,用实际行动诠释“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常说“读书要慢慢读懂自己,书不仅在学校、教室,更是在你周围的人心之上”,这份对文学与生活的深刻体悟,贯穿创作与工作始终。年过七旬的他仍保持旺盛创作热情,坦言“要把写诗当做养老的方式,以山水交友不累,和草木谈心最真”,这种与时俱进、永葆纯粹的创作态度,让他成为贵州文学界的精神领袖与榜样标杆。
如今,年过七旬的李发模依然笔耕不辍、热情不减。从16岁发表第一篇作品到如今佳作频出,从乡村少年到文坛巨匠,从“诗魔”之名响彻诗坛到躬身践行文艺担当,他的一生,是与文学相伴的一生,是与时代同行的一生,是与乡土相守的一生。李发模的文学世界,有着丰富的精神维度:对苦难的深刻反思,对美好的执着追求;对个体命运的关切,对民族复兴的期盼;对传统的传承创新,对现代的审视思考。他的诗作如惊雷,唤醒沉睡的良知;他的文字如清泉,滋养心灵的荒漠;他的担当如火炬,照亮文学的前路。作为贵州高原孕育的文学巨匠,他不仅用笔墨为家乡立传、为时代放歌,更以毕生坚守证明:文学的力量,足以穿透时空、跨越山海,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与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原主席王刚曾评价:“李发模谈人生感悟时是神,谈生活日常是人。”这份神性与人性的统一,正是他文学魅力与人格魅力的核心,创作既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大叙事,也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温情;为人既有文坛巨匠的风骨,也有乡野赤子的纯真,这种特质让他的作品既能震撼心灵,又能贴近大众,人格既能令人敬仰,又能让人亲近。
诗魔铸魂,文脉立根。李发模先生的文学生涯与人生轨迹,早已超越个人成就,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动注脚与贵州文化传承的鲜活典范。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守能成不朽华章,唯有扎根大地、心系人民、紧跟时代,文学之树方能常青,精神之火方能永续燃烧。这份诗心与担当,终将在岁月长河中不断传承,激励更多后来者在文学道路上笃定前行,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书写新的辉煌。
2025年11月20日于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