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任小林绘画四十年”特展将在苏州博物馆西馆面向公众开放,并持续至2026年2月25日。展览旨在通过20余件代表性创作以及相关手稿、文献资料,回望画家任小林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让观者在诗意的幻境中一窥其艺术世界。

展览现场(苏州博物馆供图)
在任小林跨越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贯穿着从身体经验到精神意象的漫长迁徙。1986年,任小林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同年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系,199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进修,1999年定居北京以来,他持续以绘画回应着个人与时代的精神变奏,以独立姿态游离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显性叙事之外,凭借个体化的视觉语言,展开对存在、感知与信仰的持久探寻。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任小林早期的作品受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民间艺术以及现代主义的多重影响,人物与空间的形塑充满雕塑感与平面化的张力,显露出他对绘画气氛与形色关系的敏锐把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由西方回望东方,从塞尚、克里姆特、马奈、透纳的形式实验中汲取自由构成与色彩经验,同时又吸收敦煌壁画、墓室绘画、民间版画的古典意象,形成冷峻而内敛的精神景观。对于任小林而言,这一阶段标志着他的作品从“形式实验”走向“文化自觉”。

展览现场(苏州博物馆供图)
进入21世纪,任小林的创作愈加内省。2006年的“警幻”系列以《红楼梦》为媒介,探讨青春、情欲与幻灭的边界,此后他转向日常生活的神秘性,以低饱和色彩、开放叙事与节奏化线条呈现出平静与幻象并存的空间。爱人和亲人的离世、工作室的迁徙,使他的画面愈加澄明与克制,呈现出从个体经验向普遍精神的升华。
在任小林的绘画语言中,融合了东方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内在精神,他拒绝预设整体构图,而是从细节出发,让笔触、感知与思维在绘画过程中自然生成。在他看来,画面中常见的错位与并置,并非形式的游戏,而是一种物性召唤与精神感应的结构尝试。因此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天、地、人、神融为一体,绘画成为重建人与世界、现实与梦境、自然与精神之间感应关系的媒介。
纵观四十年的创作,任小林的艺术可归纳为身体的灵化、西方现代主义与东方书写性的融合、西南经验中的原始感性、对佛道精神的追索四条持续的线索,这些线索交织成独特的艺术世界,使绘画重新获得了思想与信仰的重量,也回应了现代性危机下人类精神的裂变与复归。(来源:苏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