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是东汉末年钜鹿郡人,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年轻时在家乡就已经很有名望。后来,他进入朝廷做官,却因对朝政腐败和宦官专权不满而辞官回乡。韩馥担任冀州牧后,田丰又被任命在韩馥手下工作,但由于性格刚直,不擅长阿谀奉承,未得到重用。后来,韩馥被袁绍赶走,而袁绍则十分赏识田丰,亲自派人以谦恭的态度、丰厚的礼物邀请他出山。田丰因看到汉朝多难,心怀匡扶朝廷的志向,最终接受了袁绍的邀请。 袁绍出身名门望族,其家族四代人都曾担任宰相级的高官,门下有不少来自各地的旧部,这使他在那个时代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然而,袁绍本人并无过人之处,虽然他是世家子弟,但天资平庸,做事多有缺陷。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在和平时代依靠家族的基业也能有所作为,但当天下大乱,英雄辈出时,袁绍便暴露了自己的短板,未能展现出真正的才能。《三国志》中的作者陈寿评价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这句话直接揭示了袁绍的主要缺陷——外表宽厚、内心狭隘,虽有才谋却无法做出果断决策,且听不到有用的建议。 在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之前,袁绍的谋士郭图曾建议他把汉献帝接到邺城,这样可以借天子之名来扩展自己的势力。但袁绍拒绝了这个建议,认为天子若到了自己的地盘,自己的行动会受到限制。等到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后,袁绍才后悔不已,想趁许昌的地势低洼潮湿,把天子接来,可惜此时曹操已经掌控了局势,机会早已错过。袁绍没有从中吸取教训,错失了消灭曹操的好时机。
当时,袁绍已经控制了冀、幽、并、青四州的大片地区,相当于现代的河北、山西和山东三省,军队人数也达到几十万,是当时最强大的势力。然而,曹操凭借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成为了袁绍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二者之间的战争已是不可避免。就在此时,天赐良机——刘备在沛城反叛曹操,成功击败曹操的军队。曹操不得不亲自出征刘备,导致许昌的防线空虚。田丰立刻建议袁绍趁机进攻许昌,因为此时曹操不在,正是进攻的最佳时机,攻下许昌后,便可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大大增加称霸天下的机会。 然而,袁绍因儿子生病而愁眉不展,完全没有心思理会战略大计。田丰非常生气,拿拐杖敲地,表示错过了这样一个良机,真是太可惜了。袁绍听后大怒,认为田丰不懂自己,且公开表示不满,于是渐渐疏远了他。后来,曹操成功平定刘备,袁绍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亲自出征,但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田丰再次劝谏,不要贸然出兵,而是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和充足的资源,在打击曹操的同时积蓄力量。田丰的战略思想是《孙子兵法》中的庙算,即通过长时间消耗敌人,最终拖垮对方。 田丰强调,袁绍占据了大片领土,拥有众多军队,粮草充足,完全可以通过持久战削弱曹操。而曹操所处的平原地区无法防守,一旦战争拖入持久战,曹操必然会因资源短缺而陷入困境。但袁绍拒绝了这一建议,坚持要打一场决战,田丰预感到即使胜算在握,决战后的风险也极大,袁绍的胜算远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大。 田丰知道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依然坚持劝谏,但袁绍认为田丰扰乱军心,便下令将其逮捕。最终,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十万大军损失殆尽,只有八百骑兵逃回河北。战败后的袁绍心情极度沮丧,他对逢纪感叹:如果田丰还在,或许我们就不会败得这么惨。逢纪告诉袁绍,田丰对他的失败并不感到遗憾,反而暗自高兴,认为自己早已预见到这一结果。这让袁绍心生杀意。 田丰在狱中听到袁绍的惨败后,预感自己恐怕难逃一死,但仍保持镇定,笑言:若袁绍胜利,或许我还能活;如今他失败,必定会因心情失控而加害于我。果然,袁绍带着残兵逃回冀州后,决定处死田丰。田丰因此惨死,成为袁绍无视忠言的牺牲品。 曹操对此事的看法也很有意思。当他听说田丰未随袁绍前线参战时,曾高兴地认为绍必败矣。而在袁绍失败后,曹操又感慨道:若是袁绍听从田丰的计策,胜负难以预测。曹操对田丰的评价恰恰说明了田丰的聪明才智和他为人刚直、坚持真理的个性。《三国志》中的荀彧曾说田丰刚而犯上,即他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不惜得罪上级,这一特质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田丰的悲剧告诉我们,忠诚和智慧在一个昏庸的领导者面前往往无济于事,最终付出的代价可能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