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图书馆“十一”迎客1.3万人次 “中轴”声音艺术展引关注
创始人
2025-10-02 21:31:11
0

“十一”国庆节,北京城市图书馆迎客1.3万人次。该馆艺术文献馆正在展出的“声游北京——聆听‘中轴’声音艺术展”吸引了读者观众的目光。展览展期将持续一年,免费向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由首都图书馆主办、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特别支持。作为首个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的中英双语声音艺术展,展览以“穿越中轴的声音,重现消逝的图景”为核心理念,融合“文脉+科技”,整合新华社、故宫博物院等十二家机构的优质文博资源,将中轴线的“声脉”转化为可听、可触、可互动的阅读文化体验。

展览通过“天地之中”“礼乐中国”“中西互渐”“守中而进”四大版块,构建起一条从“感知时间”到“理解秩序”,从“文明互鉴”到“未来共创”的叙事脉络,完整呈现中轴线作为“文明活化石”的多维价值。

从古籍解码到百年展品的声史对话古籍“发声”,让文字解码可听的历史。展览依托AI解析与数字合成技术,将《御制律吕正义后编》《皇朝礼器图》等古籍中的“无声文字”转化为“可交互声景”,通过数字建模还原编钟、编磬、柷、敔等乐器的特征,解码每一件“声载体”背后的中轴线历史。实物见证,让声韵交融共鸣的乐章。

“镇展”展品——240余年历史的古董羽管键琴,见证了中西音乐文化的早期交流,与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的“大西洋琴”为姊妹琴,共同开启了中轴线上“中西声韵对话”的序幕。《巴罗中国行纪》由英国人约翰·巴罗撰写,展览中展示的是1804年出版的首版图书,书中附有《茉莉花》乐谱和拼音唱词及英文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从互动赋能到全龄参与的文化体验展览打造了全龄适配的参与场景,多个互动区引领读者在“动手、动耳、动心”中感受中轴声音的魅力。“敲钟追光”体验区以数字化声场建模技术与实景装置为支撑,读者可通过亲手敲击,精准还原中轴线关键点位的声学特征,将“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钟鼓楼击鼓节奏具象化,让“一刻、一更、一日”的流转化为可听可看的感官体验。

在“礼乐中国”展区,读者走到“聚音罩”下便能清晰听到以祭祀、朝会、宴飨、出行四大场景为核心的专属礼乐,实现“一罩一世界”的沉浸式体验。在“竹林抚琴”体验区,读者指尖轻触古琴琴弦,便可“穿越”古代竹林,与文人飞鸟和鸣共奏。《茉莉花》曲谱游戏中,传统工尺谱的婉转、西方五线谱的华丽在此碰撞,让读者直观体验“中西音乐的融合”。

展览不止于“呈现历史”,更致力于“连接当下与未来”。通过“全民共创”激活传承活力,通过“衍生实践”延伸文化影响,让中轴线的声音成为“活态传承”的载体。“你想听的北京声音”互动板上,读者的选择将汇入“北京声音采样计划”,成为未来北京声音馆展品更新的重要依据。此刻的读者,不再是“被动观展者”,而是“主动策展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贺梦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清彩画影教育】OC 绘画前期... 在绘画的缤纷世界里,原创角色(OC)绘画充满魅力与挑战。通过笔下线条与色彩,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
沈三草 | 阅兵展国威 艺心颂... 【沈三草题】 艺术家简介 沈三草 原名沈从斌。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故宫博物院特聘...
周玉莹:从“音乐表演”到“教育... 从“音乐表演”到“教育艺术” ——一位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双路径求索 原创作者|周玉莹(广州市天河区...
安徽省2026年普通高校招生艺... 我省2026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专业统一考试(舞蹈类)报名考生0.24万人。考生可登录报名网站(网址:...
问界M9携手2025中国金鸡百... 11月15日,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厦门举办。作为本届电影节...
原创 原... 三国时期接近一百年的历史中,发生了许多战争,但其中有三场战争被认为具有决定性意义,分别是官渡之战、赤...
垃圾分类“绿满校园”艺术创作活... 由浦东东明路街道垃圾分类办公室与上海市三林中学东校联合举办的“绿满校园——投放点艺术创作”主题活动今...
“秋韵——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的...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近日,“秋韵——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的秋天”艺术展在深圳市福田区...
原创 “... 《王事情脑补封神史》第5期:纣王迁都之谜 《封神演义》第一回中提到,成汤推翻夏朝后成为天子,定都于...
原创 抗... 提到蒋介石的军事集团中的五虎将,很多历史爱好者都会立刻想到陈诚、顾祝同、蒋鼎文、卫立煌和刘峙这五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