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音乐表演”到“教育艺术”
——一位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双路径求索
原创作者|周玉莹(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音乐教师、德育副主任)
我从未想过,“音乐表演”的专业训练,竟为我日后踏上“教育艺术”的舞台,乃至走向“教学”与“管理”的双路径发展,埋下了宁静而深远的伏笔。

缘起前排:一场冥冥中的指引
往常培训,我总习惯于选择中场或后排的座位。2025年11月14日下午,作为广州市中小学校核心管理团队“四新”能力培育工程的学员,我在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的这次学习,却似有一种无形的牵引,让我坐在了前三排。正是这个选择,让我与授课教授汪志广老师有了多次眼神交汇的机会,也让我全然沉浸于这场知识的盛宴中,心无旁骛。
培训手册上有他的简介,来自培英实验学校的主持人吴奕衡老师也作了隆重推荐,初时并未在我心中激起太多涟漪。直到汪志广开口——那语调陡然扬起,节奏鲜活,气场顿开——我才真正明白,何为主持人所说的“幽默”:那不是简单的风趣,而是一种融智慧、气度与亲和力于一体的课堂气象。

心中之惑:我的教学与管理选择题
坐在台下,一个长久困扰我的问题再次浮现:作为一位音乐专业出身的教师,我的职业路径究竟该走向何方?是深耕于教学,守护我所热爱的课堂与艺术;还是迈向管理,在更广阔的层面发挥影响?这两条路似乎非此即彼,让我难以抉择。
七年前,我以音乐表演专业的背景踏入小学讲台。初为人师,内心不乏迷茫。然而几年过去,在琐碎与挑战中,我逐渐触摸到教育的另一重本质:它,原来也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永远需要创新。

声入人心:在朴实言语中听见回响
汪志广的言语亲切而朴实,紧扣教育一线的真实脉搏。他谈“草根出身”,讲“基层经验”,字字句句都说到了我心坎里。这让我更加确信,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智慧,永远生长在实践的土壤中。

点睛之语:那些击中我的思想片段
正当我思索路径之时,汪志广的话如光般照进:“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稍作停顿,续上后半句:“因为有了路,结果很少人走新路。”“不要还没站好,就想着去跑。”谈到教师发展,他清晰指出:“教学与管理,本可双路径提升。”每一句都像专门为我而答。特别是“双路径”三个字,彻底打破了我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

前行有光:从“双路径”到“大先生”
汪志广说,外出学习是为了“开眼界、明方向、观大势”。这次北师大之行,我看到了最大的“势”——教育需要“大先生”,需要既有专业深度又有管理智慧的引领者。我深深感恩这次学习机会。脚下的路渐渐清晰:我要走的,正是一条“教学与管理”并举的双路径。这既是专业发展的方向,更是自我成长的承诺。
从音乐表演的舞台到教育艺术的天地,从迷茫选择到双路径前行——这便是我在汪志广教授课堂里,找到的最珍贵的答案。

汪志广教授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成功策略》专题讲座,构建了“精神引领→路径规划→方法赋能”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完整框架。整场报告立意高远而逻辑严谨,案例生动而贴近实践,既有理论的前瞻性指导,又有实践的亲和力与可操作性,极具启发意义与指导价值。 本场讲座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追求专业卓越的内在热情与坚定信念。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科学规划个人专业发展蓝图,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不断锤炼教学艺术与方法,努力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令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作者简介:周玉莹,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音乐教师、德育副主任。曾参与省、市级学科课题研究,并指导学生竞赛荣获市级奖项。始终致力于探索德育与美育的融合路径,追求教育工作的实效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