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事情脑补封神史》第5期:纣王迁都之谜
《封神演义》第一回中提到,成汤推翻夏朝后成为天子,定都于亳(读作bó),这个亳是西亳,被认为位于今河南偃师。然而,纣王即位后,商朝的都城却改在了朝歌(即今河南鹤壁)。那么,为什么纣王会选择在朝歌作为都城,而不是继续沿用亳呢?是因为作者写作中的矛盾,还是纣王确实在即位后迁都了呢?
实际上,事情并非如此复杂。作者的叙述并没有矛盾,纣王也并没有进行迁都。亳和朝歌并不是同一个地方,商朝的确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都,但纣王并不是其中的主角,而是另一位君王负责了迁都。
一、商人善迁
商朝有着特殊的迁都传统,这种迁都的习惯似乎是商朝对自己都城的“迷恋”。从商朝的始祖契,到成汤打败夏朝之前,商朝历代君主在十三代中竟然有八次迁都,几乎可以说每一代君王都要进行一次“大搬家”。
除了成汤最终定居的南亳以外,其他的迁都地方都没有确凿的历史记载。而我在第4期中提到过,成汤时期也曾多次迁都,虽然每次迁都的地方都以“亳”命名,但事实上这些“亳”并不是同一个地方。商朝的亳有三处,分别是南亳、北亳和西亳:
1. 南亳是成汤即位为商部落首领时的居住地,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位于今天的商丘高辛镇。
2. 北亳是成汤在伐夏之前,曾与诸侯会盟的地方,学者认为此地可能在今天的商丘蒙县。
3. 西亳则是成汤推翻夏朝统治后,商朝定都的地方,现代学者推测其位置可能在今河南偃师。
二、不省心的祖宗
要了解商朝的迁都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商朝的世系有一个基本了解,以免被那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弄得头晕目眩。商朝的君主列表如下:
成汤、太丁(未立即死)、外丙(即位两年)、中壬(即位四年)、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即纣王)。
从成汤到第十代的中丁开始,商朝便频繁地进行迁都。《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中丁迁于隞”,而“隞”在《竹书纪年》中被写作“嚣”,这两个字虽然不同,但都指代同一地点。《帝王世纪》也提到中丁迁至“嚣”,学者普遍认为这个地方位于今河南郑州市区。
中丁去世后,外壬和河亶甲相继登基,两位君王都曾在隞地居住,然而河亶甲显然不太适应隞的生活,他决定再次迁都。这次迁都的地方是相都,现代学者认为相都大概位于今天的河南内黄。
河亶甲的儿子祖乙继位后,又把都城迁至邢。根据《尚书》的记载,祖乙“圯于耿”,也有人认为“耿”与“邢”是同一个地方,而庇则可能在今天商丘永城的一个小乡村。此时的商朝已经开始形成多次迁都的历史习惯。
直到南庚时期,又有一次迁都,祖乙的后代从庇迁至奄,奄位于今天的山东曲阜。接着,在盘庚时期,商朝再度进行了五次迁都,导致民众和官员都极为不满。最终,盘庚决定在北蒙安定下来,这就是后来的“殷都”,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
这一迁都标志着商朝终于找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都城,《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这也意味着商朝在此后的773年内,没有再进行迁都。可以说,这段时间的安定终于让商朝摆脱了不断搬家的困扰。
三、别都朝歌
至此,商朝的都城安定下来,但为什么纣王的都城是朝歌而不是殷呢?其实,朝歌并不是商朝的正式都城,而是纣王的“别都”。这个名字的更改,也完全是纣王的决定。
《竹书纪年》记载,纣王将朝歌稍微扩大,并在南边与朝歌、北边与邯郸及沙丘接壤的地方,建起了离宫和别馆。朝歌的前身是武丁城,而武丁城的前身则是沬都。武丁迁都的原因已经不可考,不过可以推测他并没有完全遵循祖先的“更不徙都”的教诲,而是以别都的形式,迁都到这里。
而纣王接手后,将武丁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甚至建造了著名的鹿台。由于城西有朝歌山,纣王便将其改名为“朝歌”。朝歌的美丽与雄伟,使得它成为了纣王偏爱的“别都”。他在朝歌的时间远远多于在殷都的时间,甚至在纣王后期,可能一年都不再回殷都一次。
直到周武王伐纣时,周军已经接近了朝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牧野在朝歌南七十里地”,这意味着朝歌距离牧野非常近,但即使如此,纣王依然不愿意回到殷都,而选择坚持留在朝歌,直至最后灭亡。可见,在那时,殷都大概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殷墟”了。